长风万里引潮生——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综述
海岱相连,珠江涌霞。
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南洋的气息,掠过广东江门新会天马村的河汊。古榕的枝干虬结如龙,根须垂落成林,栖息其间的万千白鹭倏然惊起,化作流动的星河。山海相望,广州增城小楼镇的古藤在晨光中舒展筋骨,藤蔓盘桓如仙人遗落的飘带;茂名的古荔枝林挂满红霞,果香穿越唐风宋雨,浸润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
初冬时节,江门市小鸟天堂百年古榕冠如云,万鸟齐飞
岭南大地,古树名木超8.5万株,每一圈年轮都镌刻着开放与交融的密码。从唐宋商船联通四海,到近代华侨反哺故土,古树始终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它们以根脉织就绿网,以枝叶书写史诗,在年复一年的抽芽与落叶中,诠释着“敢为天下先”的岭南气度。
南有巨木 百鸟来朝
江门银洲湖的晨雾未散,一株古榕以气根作笔、江水为墨,在珠江三角洲洇染出1.3万平方米的绿岛。这株以独木之姿站成森林的巨榕,根系缠绕着岭南大地的体温。
“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巴金先生描述它的笔触,此刻就呈现在我的眼前。
1933年春,巴金乘船过天马河,但见水网纵横处绿岛浮沉,万千白鹭起落如雪。他在《鸟的天堂》中写道:“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几十年后,江门新会小鸟天堂的独木成林奇观愈发壮阔,气生根交织成20亩的立体森林。
这棵长在河心洲的古榕,树龄有410年,树高约10米,树冠覆盖面积达1.3万平方米,高空俯视,形如一枚巨大的绿色翡翠。
关于树木的来历,有这样一段故事:明朝万历年间,为了阻挡来势凶猛的河水,当地村民在河口处沉下一艘沙船作为沙洲。当时,船工随手将用于挑沙的榕树枝插在沙洲上,这根树枝竟生根发芽,越长越大。地处水乡,天马村村民种田靠划船进出,每次收工时他们都会默契地带回一些泥土倒入沙洲中。这一传统延续了100多年。
目前,公园里栖息的野生鸟类有141种,以野生鹭鸟居多。据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长期以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小鸟天堂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鹭鸟自然孵化基地之一,每年从这里孵化的鹭鸟达到3万多只。”
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白鹭 王骏摄(中新社发)
小鸟天堂所在区域,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这里物种资源繁盛,汇聚了大量的候鸟,而且拥有维管植物359种、野生脊椎动物208种。由于生态系统稳固,这里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近观小鸟天堂,很难不被它的壮观景象所震撼。当人们望着它的时候,不免心中追问——何等胸襟的土地能让一棵树长成如此气象?古榕吞吐的岭南长风给出了答案。
“流远者必追其源,树茂者必究其根。”古树名木的成长,离不开地方的传统与其独特生长环境。二者相互滋养,共同构筑了一套可持续的保护体系。一方面,当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特点——特定的气候条件、民间信仰、聚居模式催生并塑造了独特的保护传统。这些传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对当地环境长期适应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又反过来强化了古树在当地环境中的神圣性与不可或缺性,使文化认同与生态价值紧密交织,从而超越了简单的资源观念,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带有情感熔铸的守护行动。
广东,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蔚蓝色的海洋文明塑造了开放包容的热土。保护古树名木不仅关乎生态,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与地域认同的延续。古树名木,既是这片热土上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未来的播种机。
思接千载 风生万里
走进广州增城区荔城街莲塘村,高大茂盛的乌榄古树群,见证着生命的活力与岁月的沉淀。它们的树冠如巨伞般展开,为下方的土地提供庇护,也为村庄增添绿意与生机。累累乌榄压弯的枝头,寄寓着丰收的喜悦——这些乌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绿委办副主任李翱腾介绍:“该村古树群由乌榄群和荔枝群组成,是广州市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古树群。乌榄群共534株,平均树龄123年。其中,最老的乌榄树树龄已超过350年。”
乌榄在我国有近2000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宋代《图经本草》就已收录乌榄这种植物。乌榄,可以直接食用,还可加工榄角,提取乌榄油,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增城乌榄作为“增城十宝”之一,入选2020年首批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榄雕也是广东特色雕刻工艺,首创于增城新塘镇,早在明代便已盛行,到清代更是成为送往京城的贡品。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为雕刻之王,堪称工艺瑰宝。
数百年前,先民们不畏艰险,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垦田种乌榄,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自然瑰宝。这些虬枝崔巍的古树,本身就是历史,同时亦见证并书写着绿美广东的时代新篇。
荔农也用起了DeepSeek!
今年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正式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个AI小助手让荔枝病虫害诊断从人工经验判断转向AI秒级分析,将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5%,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茂名高州贡园荔枝“虚怀若谷”
广东茂名被称为“中国荔乡”,种植荔枝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大的荔枝连片生产基地。全市荔枝种植面积逾140万亩,产量约占全国的1/4。据测算,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茂名。如今,荔枝已不再只是长安华清宫的奢侈品,它最快72小时就能直达中东和欧洲,已然成为茂名的一张亮丽名片。
“1000多年前的树能保存到现在。说明这里荔枝种植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传承,也说明柏桥人对生态环境、荔枝产业的保护意识很强,使千年古树至今仍能造福于民。”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与正在劳作的几名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目前,茂名出台了全国首部古荔枝树保护法律法规《茂名古荔枝树保护条例》,“一树一档”守护2万株荔枝古树。同时,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茂名试点建设“中大·柏桥科技创新工作站”,通过整合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和地面传感技术,精准检测物候进程和病虫害痕迹,检测精度高达95%,为提升荔枝品质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茂名以“数字果业”为引擎,通过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推动荔枝种植向“数智化”跃升,实现品质与效率双提升。
在这片千年荔乡的土地上,荔枝林正托起乡村振兴的璀璨图景。苏东坡笔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时令风物,历经千年呵护,已成为泽惠岭南的黄金产业。这颗岭南明珠正以年产值突破110亿元的蓬勃之势,将林农的致富梦送往五洲四海。
湾区星辰 岭南风度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些樟树下乘凉、玩耍。谁家嫁女儿,会就地取材,打制樟木衣柜当作嫁妆,做好的衣柜耐腐蚀、防蛀虫,寓意老一辈对晚辈的新婚祝福。”广州市番禺区东沙村党总支书记苏惠康说。
走进东沙古樟树公园,园内5株百年古樟树,宛如5位智者,静静守望着村落的变迁。东沙村始建于明初,樟树等古树历来被村民视为“幸福树”“风水树”。村里的古树不仅见证了东沙村600年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东环街以古樟为核心景观,打造成了小而精、精而美的古树公园,古树花海景观吸引大量游客,极大激活了这方水土的生态价值。这种“古树+公园”模式既守护了“活的文物”,又打造了集党建教育、科普研学、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让古樟树焕发新活力。
韶关市曲江区樟树 陈美娇摄
据了解,广东省共有一级保护古树770株,平均树龄约645年,最高树龄已超过1500年;名木81株,每株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广东省通过创新参与模式,加强宣传引导,让保护古树成为全民共识,形成“人人护绿、人人爱绿”的良好氛围。2024年,广东推出古树认捐认养模式。项目上线以来,得到各界群众的积极响应。目前,全省已有880株古树获得认捐,累计筹集资金2800万元,参与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通过实施一级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对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安装视频监控。视频实时监控数据回传至广东省林业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展示,实现24小时全天候精准监控和可追溯保护。各地积极运用木质针刺检测仪、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古树名木进行健康监测,建立古树名木“电子健康档案”。
近年来,广东省多措并举,不断增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以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为契机,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利用“一树、一园、一景”的资源禀赋,成功打造一批古树公园。东沙古樟树公园,便是广东古树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阳春三月,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的百年“木棉王”红花盛放
广东各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挖掘古树古村文化底蕴,大力实施古树保护利用工程,推进珠海永丰古树公园、深圳南山古荔枝园等20个古树公园建设,通过种植苗木绿化美化环境,完善古树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古树公园的生态美、景观美和文化美。
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持续深入挖掘古树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经济、科研价值,依托古树资源建设凉亭、健身步道、休憩平台等公共设施,以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为重点,大力打造古树公园、古树乡村,让古树融入群众生活,让保护古树名木的观念在全社会流行开来。”
河源市连平县雅榕 张永林摄
珠江潮音,千年未改。
当老榕树前的船码头重现千帆过境的盛景,当古荔种子在春和景明中萌发新芽,岭南大地也正在书写新的年轮——那些深扎沃土的根脉,既承接着海上丝路的雨露,也伸展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星辰,将万里河山渲染成永不褪色的青绿长卷。(王江江)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