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以法护佑 古树名木焕发新生机
古树苍苍,见证千年岁月;文脉悠悠,传承生态文明。
金秋的阳光洒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古树群落上,树影斑驳间仿佛回荡着历史的低语,一场跨越时空的“绿色对话”正在上演。
“9月22日至28日是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今天的活动由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牡丹江市林草局、宁安市林草局协办,旨在宣传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开启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热潮。”黑龙江省林草局生态处一级主任科员陈月明向记者介绍。
古树群落 见证历史沧桑
走进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一株株参天大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245株年逾百岁的古树组成了极为壮观的古树群落。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遗产,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活文物”。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古树群落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古树群共有245株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二级古树一株,其余244株都是平均树龄120年的古树,2023年入选全国‘双百’古树群。”宁安市造林绿化总站副站长张靖翊说,“我们不仅要让古树‘活下来’,更要让它们‘活得好’。每棵古树都有独特的个性,需要‘因树施策’进行保护。”他介绍,宁安市林草局通过为古树建立信息化档案,实施“一树一档”管理,同时为古树定期“体检”,这些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景区。
何为古树名木?省林科院生态所副研究员李云红介绍,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学、景观、经济等价值。
宁安市民俗研究专家汪君引经据典,讲解古树及森林文化,梳理宁安区域的历史文脉,号召青少年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生们在10米长卷上绘画
来自渤海小学的学生们认真聆听着讲解,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个知识点。他们一边听着古树故事,一边仔细观察古树的外形姿态。随后,学生们展开10米长卷,用画笔描绘心中的古树形象。五彩斑斓的色彩中,孩子们将对古树保护的理解和生态文明的向往融入画作。
“我今天画了小草、大树,都是绿色的,我喜欢大自然、喜欢绿色。以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我们的地球。”渤海小学六年级学生韦思如说。
地方实践 探索科学保护路径
“牡丹江市现有在册古树名木489株,其中古树485株、名木4株。从树龄和级别看,有二级古树7株,树龄超300年;其余478株为三级古树,树龄超百年。”牡丹江市林草局副局长张俊山介绍。
除了位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古树群落外,记者还见到了位于牡丹江市东安区的一株有着210年树龄的古榆树,茂密而旺盛的古榆树坐落于小区外,成为了周边群众避暑乘凉的好去处。
“牡丹江市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树一策抓保护、一片一景促发展’工作部署,市林草局等相关部门秉持‘权属清晰、监管有力、宣教深入’思路,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张俊山说。
张俊山介绍,牡丹江市林草局依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属地化管理要求,更新全域489株古树名木权属认定。开展专项普查,构建“一树一档”信息化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域古树管护责任100%建档、100%覆盖、100%可追溯。同时发挥监管职能,强化林业督导。监管人员定期实地检查古树生长环境与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提出科学建议并跟踪解决。加强周边施工监管,防止人为破坏。
“近年来,我们从宣传、保护、管理等多方面发力,营造了良好的古树名木保护氛围,让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张俊山表示。
法治引领 擘画全省保护新篇
在龙江森工集团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中国最美红松”傲然挺立;在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状如伞盖被称为“玉皇辇”的古榆树已生长了350年。记者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普查范围内共有古树名木4322株。其中,古树4303株,名木19株;一级古树3株、二级古树27株、三级古树4273株。古树名木分布于全省12个地市,共计62个县(市、区)。
大海林“最美红松”
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填补了我国古树名木保护领域的法规空白。《条例》共三十条,涵盖职责分工、分级保护、日常养护、采伐移植、合理利用等内容,开启了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
黑龙江省对于贯彻落实《条例》,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陈月明介绍,首先是压实各级管护责任。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压实管护责任、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日常养护、做好普查工作等。二是强化统筹专业力量。建立全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专家库,借助专业力量,深入基层指导解决古树名木管理的困点、难点,对部分古树开展健康“体检”工作。三是协同开展古树名木管护。在省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省林草局与住建、公安等部门深化协作配合,联合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四是加强《条例》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意识,知法守法,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保护好古树名木,传承好生态文明。
学生们为树干涂白。
夕阳西下,渤海国遗址的古树群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参与活动的学生们也已经完成了画作和为树干涂白的工作,脸上洋溢着劳动后的喜悦与自豪。
古树年轮镌刻的是光阴,枝繁叶茂间延续的是文明。当前,黑龙江省社会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正从单一的“专业滴灌”扩展到与大众的“漫灌滋养”并行的模式,这些跨越时空的绿色瑰宝将继续在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唐海兵)
(本文图片均由黑龙江省林草局提供)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