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红树林中心:生态治理的国家战略
当潮水退去,它们虬曲的根系便会露出水面,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滋养着无数海洋生物。
当潮汐归来,它们又化作一道道绿色长城,默默守护着海岸线。
它们便是生长在海洋与陆地交界处、被称作“海岸卫士”的红树林。
作为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一维持滨海湿地丰富生态、防风抗海潮侵蚀、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其退化速度却让人触目惊心。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4年发布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显示,全球约50%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崩溃风险,所有依赖红树林维系的平衡也因此岌岌可危。
在这一严峻背景下,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正式提出“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重要倡议。这一重要倡议,体现了中国高度的全球站位,体现了大国担当、大国外交的政治承诺。
2023年9月6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湿地公约》第62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国际红树林中心成为公约区域动议。
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在深圳举行。“这是历史性的时刻,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正式签署协定并为中心揭牌,为全球协同应对红树林危机迈出了关键一步。随着国际红树林中心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又有津巴布韦、苏丹共和国加入了中心,现在意向成员国已经达到20个。此外,还有巴布亚新几内亚、伊朗、肯尼亚等国家也表达了加入意愿。”国际红树林中心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鲍达明告诉记者,“中心现正在筹备将于今年年底召开的首届理事会,目的是为健全中心治理体系、规范运作机制奠定坚实基础。中心永久秘书处设施已正式动工,预计于2026年投入使用。”
国际红树林中心自设立以来,在国家林草局、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进展。
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心不仅联合柬埔寨、马达加斯加、阿联酋等国政府举办了边会,还参与了中国展和区域动议展,吸引了津巴布韦总统和古巴、伊朗、塞拉利昂等国部级官员及公约秘书长参观,受到各方高度评价。
推进共提国合作与举办专题培训班。中心邀请了柬埔寨、马达加斯加派员至临时秘书处参与工作,并与两国签署合作协议,以深化双边合作奠定基础。在此框架下,中心分别于6月和9月举办了两期专题国际培训班,为成员国提供专业技术交流与能力建设机会。
推动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许多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先后到中心访问,其中包括津巴布韦总统、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中国科学院代表,围绕红树林保护领域探讨合作可能,为中心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创造了良好开端。
作为《湿地公约》框架下唯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心在协助成员国落实公约和相关国际环境条约,特别是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将为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通过举办国际红树林湿地大讲堂,邀请了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与巴拿马环境部官员等在内的多位专家授课,促进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知识普及与国际学术交流。同时,还将吸纳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当地社区和私营部门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的协同保护网络,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鲍达明说,中心的成立对于全球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湿地保护与修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心通过推动国际行动和经验分享,保护滨海生态系统完整性,为众多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红树林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中心通过推动‘蓝碳’研究与实践,帮助成员国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适应力方面取得实效;在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中心通过组织国际培训、示范项目和案例推广,帮助成员国提升湿地治理能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修复模式,助力他们更好地落实《湿地公约》等相关国际环境条约。”
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不仅标志着全球环境治理正从单一物种保护走向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从局部行动走向全球协作,还标志着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姿态,向这片“海上森林”致以最深切的敬意与最坚定的守护承诺。
面向未来,国际红树林中心正规划着更加宏大的发展蓝图。“未来,中心的发展将紧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争做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形成多边合作和共同行动,与成员国共同履行《湿地公约》和相关国际环境条约的实践,成为各国携手应对红树林退化挑战提供国际合作的枢纽。”鲍达明表示,中心将不断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进来。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行动,搭建全球红树林宣传教育合作平台。同时,总结推广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成功案例,建立知识共享与技术转移体系。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合作行动的重要引领者。(张红梅 彭鹏)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