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金色产业” 动能澎湃
新疆喀什的阳光总能晒出美味的果子。近年来,喀什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通过种苗繁育、稳产保供、精深加工等多环节协同发力,持续推动林果这一“金色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目前,喀什地区已建成11个、总面积3262亩的林果种质资源库(圃),年培育苗木1.96万亩(9514万株)。成功创建林果区域公用品牌13个,拥有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其中“伽师新梅”品牌价值达29.45亿元,跻身全国果品品牌榜第52位。“英吉沙杏”凭借其独特风味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影响力,品牌价值和市场美誉度逐年提升。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枣夹核桃的生产作业
打造高标准林果示范园。全地区已建成410个、总面积15.9万亩的高标准林果示范园,通过认证45万亩绿色有机种植基地、1.58万亩出口注册果园,创建87.7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产量、品质与效益“三提升”。改造低产低效园和老旧果园,强化绿色、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管理,有效提升单产水平和优质商品果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按县级不少于300亩、乡级不少于200亩的标准,打造一批高质量样板园,带动全区栽培管理水平提升。同时,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机械化与产业化模式应用,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引领产业集群发展。聚焦九大特色林果产业链条,积极引进优质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现已创建以林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引进、扶持、培育林果加工企业139家、林果专业合作社895家,成立产业协会5个。目前,全地区年加工果品36.81万吨,初加工率88.3%,精深加工率提升至34.2%,加工产值达到37.64亿元。
持续注入科技支撑。喀什地区现有林果科技支撑平台11个、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平台5个,并与国内28所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已组织实施攻关项目49项,持续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传统的物流方式曾是制约喀什地区鲜果走向全国市场的卡点。当地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点功能,强化仓储保鲜体系建设,打造集产地集散、信息发布、仓储物流及低温直销配送于一体的综合中心。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优化冷链运输网络,构建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保障了果品特别是鲜果的高品质流通。喀什地区现已发展物流企业286家,建设冷藏冷冻库2618个,库容达103.53万吨,并建成红枣期货交割库3处、库容3.4万立方米。冷链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时令鲜果的“鲜”达四方提供了关键支撑。
借助援疆省市平台优势,喀什林果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已在全国布局建设147家线下直销店和12个线上电商展销平台,设立了33个中转仓与前置仓,形成高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年出口干鲜果品4.15万吨,创汇4.12亿元。
如今,英吉沙杏、叶城核桃、伽师新梅等特色果品正依托不断升级的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通过“疆果东送”供应链、大型商超直采、电商直播带货,以及援疆省市支持的“喀什好味道”展销平台等多渠道联动,在最佳风味期内摆上全国消费者的果盘。产品售价显著提高,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喀什将坚持干果控面提质、鲜果优化增量、延链补链提效益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沙产业和戈壁农业优势,推动主要树种向优势产区集聚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常规品种适种区、优势品种最适宜区、特色品种推广区,构建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种结构,统筹早中晚熟搭配、不同风味口感及色泽组合,协同鲜食、制干与加工用途发展,全面提升林果产业韧性和综合效益。(陈文军)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