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甘肃:解锁草种业绿色密码 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5-09-08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99

在我国广袤的西北大地,甘肃宛如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会处的明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极为重要的生态使命。这里不仅是黄河、长江上游关键的水源涵养区,更是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南移的坚固生态屏障。河西走廊的雄浑壮阔与甘南草原的水草丰美相得益彰,而这片土地之下,还深藏着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无尽可能。

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号角吹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甘肃以草种业为突破口,踏上了一条充满创新与挑战的生态治理征程。在这条道路上,甘肃林草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为践行“两山”理念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构建“库圃站”平台

激活草种基因库

曾经,甘肃也面临“有资源无突破”的困境,丰富的草种质资源犹如沉睡的宝藏,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为了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省市县林草技术推广单位,开启了草种质资源保卫战。在这场战役中,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冲锋在前,他们怀揣着对生态事业的热忱,搭建起国内首个“库圃站”一体化创新平台,为草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兰州市榆中县的省级草种质资源库内,这里低温保存着800余种、近万份草种质资源,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种子,他们深知,这些小小的种子,承载着生态修复的希望。种质库相关负责人说:“这里的每一份种子都像是等待出征的生态卫士,它们身上标注着采集地、生态特性等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如同它们的‘基因档案’。”

在河西灌区、黄土高原的5个省级草种质资源圃里,200余种、近5000份特色草种质资源在这里顽强生长,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生命力。科研人员就像一群辛勤的园丁,日夜穿梭在种质圃中,仔细观测记录着每一株草的生长情况。他们如同寻宝者一般,努力筛选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水土保持能力强的优质品种,每一次新发现都如同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可能。

横跨全省11个市(州)的15个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区域试验网络体系,它们犹如严格的“检验车间”,对每一个待选的草品种进行全方位的考验。近400个品种在这里接受了检验,科研人员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建立了草品种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新品种的诞生保驾护航,确保每一个推向市场的草品种都能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

完善草种制度

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

林草融合的春风吹遍甘肃大地,也为草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一届省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顺利换届,高校院所的科研专家与推广体系的基层一线专家汇聚一堂,希望推动甘肃草种创新工作迈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新征程。通过激烈的讨论,会议最终通过《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办法》。

经过不断实践,《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管理办法》及《草种质资源库建设与管理规范》《草种质资源圃建设规范》《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规范》等标准相继诞生。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甘肃草种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夏日清晨,甘肃省草原总站的草种质创新示范试验田里,草种业团队的“90后”女青年们早已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手拿着专业测量工具,一手轻轻拨开茂密的草丛,仔细地寻找着适宜的测量目标。她们紧盯着测量仪器上的数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她们刚开始面对复杂的草种数据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时,也曾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在老同志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渐找到了方向。正是有无数个像她们这样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甘肃的草种创新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19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审定通过33个乡土草品种,发布四批《甘肃省草品种推广目录》,涉及推广草品种95个。

补齐原种繁育短板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在草种业的发展链条中,原种繁育是关键环节,也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甘肃省聚焦原种繁育,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努力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广袤大地。

在张掖市甘州区和酒泉市肃州区,甘肃省草原总站和酒泉市林业草原事务中心分别牵头并联合相关育种专家(企业)建立了新品种原种繁育基地,规模100亩,涉及新品种8个。这些基地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在初期,面临着土地选择、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他们四处奔波,寻找适宜的土地;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繁育过程中的难题;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为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育种专家们全程参与原种繁育工作,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播种到收获,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经过不懈努力,新品种原种繁育基地陆续收获原种7000公斤。这些原种如同珍贵的宝藏,可一次性建植10万亩良种繁育田。新品种原种繁育基地凭借出色的成果,被认定为全国原种繁育基地示范点。这不仅是对甘肃原种繁育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首创草种全程认证

打破进口垄断

长期以来,进口草种在我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甘肃草种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打破这一局面,甘肃省以草种认证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认证)体系,努力构建草种业全产业链,提升甘肃草种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主持的甘肃省重大专项,甘肃率先探索草种认证路径。从播种、隔离、田间监测、种子收获、加工到检验等环节,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田间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深入种植基地,仔细检查草种的生长情况,记录各项数据。在种子加工环节,对包装等过程严格要求,确保种子的品质不受损害。经过不懈努力,甘肃完成了14个原原种、9个原种、8个良种共3000亩的认证实践,在技术上实现了草种田全程认证闭环,同时配套开发草种认证信息化系统。

通过认证的草种拥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就像它们的“身份证”一样。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通过扫码,就可以查询到种子的产地、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结果等详细信息,实现了种子质量的可追溯管理。这一创新举措,让甘肃草种在市场上赢得了更高的信誉度和竞争力。2024年,甘肃省被确定为草种质量追溯试点省份,甘肃省草原总站作为承担单位推动建立了草种原原种、原种、良种三级认证体系,通过全程认证,实现“一码溯源”“沿码建链”,为全国草种质量监管提供了“甘肃样板”。

以草红1号红豆草为典型

创新应用路径

7月的甘南草原,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草红1号红豆草种子繁育田迎来了盛花期,微风拂过,花海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芳香。这片美景的背后,是甘肃省草原总站工作人员长达18年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面对青藏高原高寒区栽培类豆科草类稀缺的难题,工作人员以甘肃红豆草与奇台红豆草为亲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选育之路。在海拔3200米的夏河县试验站,环境十分恶劣,气候寒冷,氧气稀薄,但工作人员毫不退缩。他们每天早早地来到试验田,仔细记录每一株红豆草的生长数据,从发芽、抽叶到开花、结果,每一个生长阶段都不放过。

在选育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次的失败,比如有些红豆草在高寒环境下生长缓慢,甚至无法存活。他们就不断总结经验,调整选育方案。经过18年的努力,终于成功选育出能在高寒区建人工草地、补播高寒草甸,还兼具护坡与观赏功能的草红1号红豆草。2022年,草红1号红豆草通过省级审定,开启了产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技术人员深知,优良品种诞生只是开端,构建专业应用体系才是关键。甘肃省草原总站坚持品种创新与应用示范双轮驱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草红1号红豆草等生态修复草种为主,建立了植被恢复、黑土滩治理、矿区修复、人工草地及观赏兼用型等10余个应用示范点。

在甘南州合作市一个黑土滩治理示范点,曾经这里植被覆盖率极低,但在种植了红豆草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甘南州草原工作站高级畜牧师介绍道:“经过几年的生长,红豆草在黑土滩上扎下了根,逐渐形成了茂密的植被,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通过这些示范点的建设,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目标的草种应用示范模式,推动了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

甘肃草种业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协同共进。如今,甘肃已建成8.7万亩草种基地,年产优质草种9400吨。这些带着西部基因的草种,不仅为甘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典范,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着强大的甘肃力量。(周栋昌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 推进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