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科技破局创新赋能薄壳山核桃产业

2025-09-08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6

9月,我国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西南地区等薄壳山核桃主产区逐步进入盛果期。这一兼具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功能树种”正成为壮大森林“粮库”“钱库”、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力量。而这背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联合多方科研力量,历经数十年技术攻关,成功破解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其从“引种困境”走向“规模化发展快车道”,为我国特色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种百年遇瓶颈

科研攻关破困局

薄壳山核桃,即大众所熟知的碧根果。该树种隶属胡桃科山核桃属大乔木,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是集优质干果、木本油料、园林绿化与高档木材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型树种。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姚小华说,我国自19世纪末引入该树种,虽已有120余年引种史,但长期受限于良种匮乏、适宜栽培区不明确、无性扩繁技术落后、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产业始终难以实现规模化突破。20世纪70年代,甚至有多家单位与专家认为其“不适合我国规模化发展”。

转机始于20世纪末。亚林所瞄准薄壳山核桃创新和产业发展问题,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良种选育、规模化扩繁、高效栽培、机械化采摘、产品开发等六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团队先后研发了品种配置和授粉技术、裸根苗富根嫁接和大容器嫁接苗规模化扩繁技术,突破了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亚林所选育的薄壳山核桃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已推广至安徽、河南、江西、浙江等16个省(市),辐射面积超30万亩,支撑10余家繁育企业累计培育优质容器苗300余万株。全国薄壳山核桃栽培面积已有130多万亩,年产量超5000吨,曾经的“小众树种”正式跻身我国林业重点产业行列。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家林草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林科院等60多家单位,牵头成立薄壳山核桃创新联盟等平台,启动全产业链发展行动。

“果油材园”四维优势

激活多元价值潜能

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科研技术的突破,更源于其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从“果”到“油”,从“材”到“园”,每一项特性都精准契合我国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

在果方面,薄壳山核桃高产、营养、味道佳。其嫁接苗定植3年即可挂果,6—8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150公斤以上,持续结果期长达百年,且坚果出仁率超50%,鲜食、炒制或深加工皆宜。其果仁富含17种氨基酸,以氨基酸比值法评价薄壳山核桃,超过长柄扁桃、党参和澳洲坚果等植物蛋白。其果仁总酚含量在9种常见坚果中居首,类黄酮总量在4种常见坚果中含量最高。食用薄壳山核桃后,可在人体血液中释放可观抗氧化成分,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具有积极作用。当前,薄壳山核桃坚果市场价每公斤60元,亩均产值1万元左右,其种植成为浙江“一亩山万元钱”主推模式,为林农开辟了稳定增收渠道。

在油方面,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正成为缓解我国食用油供给压力的重要路径。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超60%,而薄壳山核桃种仁含油率最高达70%,盛果期亩产油量可达50公斤。其油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3%左右,其中油酸含量高达61.4%—81.8%,远高于花生油、豆油,品质可媲美茶油、橄榄油。目前,市售价每升达300元,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健康食用油。

在材方面,薄壳山核桃树高可达30—40米,树干通直,年胸径生长超1厘米,是理想的果用材用兼用林。其木材心材棕红、边材浅黄,是北美最坚硬的木材之一,每立方米售价超3000元,广泛用于高档家具制作。在生态价值上,薄壳山核桃固碳能力突出。15年生薄壳山核桃年生物量增长约179公斤,每年可固定82公斤二氧化碳;20万亩果园年固碳量达17.24万吨,相当于4.15万辆汽车行驶2.4万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可以释放18.2万吨氧气,在“双碳”目标与木材安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园方面,亚林所通过升级管理技术并深挖树种特色,不仅让薄壳山核桃果园成为“低投入、高产出”的典范,还形成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板。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的难题,薄壳山核桃果园采用8米×8米及以上株行距建园,既便于机械化操作,又可开展林下复合经营。例如,安徽阜阳新丰种业在5268亩薄壳山核桃林下套种小麦、高粱,2022年实现套种作物增收近900万元,坚果产值超1300万元;安徽肥东青龙甸林下套种油菜,2021年亩均增收1000余元。在安徽水清木华公司,利用薄壳山核桃树体高大优美、坚果成熟易脱落等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行道绿化美化、采摘观光、认养一棵树、科普研学等活动,研学年接待1.5万人次,园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好路径。

科技赋能未来

擘画产业新蓝图

当前,亚林所团队已攻克特色经济林树种高效授粉技术,助力薄壳山核桃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浙江富阳、淳安,贵州锦屏,安徽阜阳等地推广的无人机授粉技术,已实现薄壳山核桃、香榧等树种产量提升40%以上,授粉效率达人工的30—50倍,增产15%以上;利用坚果成熟后易脱落的特性,研发震荡采种机,机械化采摘可节约人工成本75%以上。

“薄壳山核桃产业要行稳致远,需持续聚焦产业需求,在育种本土化、良种精准化、栽培轻简化、产品多元化和加工精深化等方面发力。”亚林所副研究员常君表示,作为“不与粮争地”的生态经济型树种,薄壳山核桃可充分利用农田林网、城镇道路两侧、江河堤岸等空间种植,加大“林粮”“林油”等模式的推广应用,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

如今,随着全国薄壳山核桃幼林逐步投产和新建果园面积逐渐增加,这一产业正朝着“保障粮油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增加生态碳汇”的多维目标迈进。在亚林所等科研单位的持续赋能下,薄壳山核桃必将成为我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乡村振兴、保障我国食用油和木材安全、固碳增汇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安璐 田晓堃 杨莹莹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一林草数据集入选国家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