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其实旱獭也是社恐
从年初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让人捧腹大笑的土拨鼠妖,到盛夏草原上的“小窃贼”,喜马拉雅旱獭这一青藏高原“原住民”,今年多次登上热搜。
喜马拉雅旱獭 李俊杰摄
从“打劫”无人机,到车钥匙,网友们调侃土拨鼠是最潮的收藏家。然而,这样的事件只是巧合,人类并非它们新的伴生物种;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产品,也并非它们的新玩具,而是潜在的危险或威胁。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在草原上的活动一直都在影响着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活,甚至改变着它们的行为。
“偷”东西背后的生存恐惧
喜马拉雅旱獭属于松鼠科旱獭属,是典型的穴居类啮齿动物,广泛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地区,以及中国青藏高原周围海拔1900—5000米的地方,被认为是世界上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哺乳动物之一。
它们皮毛厚实,体型肥硕,以家庭为单位,过着群体生活,被当地人戏称为“雪猪儿”。喜马拉雅旱獭是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环,是雪豹、棕熊、金雕、藏狐等动物的重要食物。
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候环境恶劣,食物稀缺,喜马拉雅旱獭演化出独特的生存策略。它们每年有长达7个月左右的冬眠时间,通过少生优生的策略提高幼崽的存活率,通常隔年繁殖一窝,幼崽跟随父母一同生活1—2年后,才以家庭为核心向周围扩散。
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活区域与牧场重叠,人畜的行动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它们。尽管如此,它们依然会受放牧活动影响,致使它们通过挖掘更多的躲避巢穴以避免近距离接触。
仅靠增加巢穴还不足以确保群体安全,喜马拉雅旱獭建立哨兵机制。通过直立身体拓宽视野,加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确保群体的安全,这种警戒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反捕食行为。
每年7—9月,高原草本植物进入快速生长期,旱獭开始积极觅食,补充能量,为冬眠做足准备。这段时间,一天中约54%的活动时间都是在觅食。
人类干扰的强烈程度会影响旱獭种群的行为,在感知到干扰风险时,旱獭会变得更加警觉。而干扰的代价是浪费时间和能量,增加的警戒时间则是以牺牲休息和其他玩耍等行为活动的时间为代价。
从“警戒距离”到“逃离距离”
那么喜马拉雅旱獭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直接开溜呢?它们又是怎样来平衡被捕食的风险与逃跑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呢?
科学家们根据对旱獭警戒行为的观察,将它们的逃跑过程划分成4个阶段:警戒距离:它第一次站立起来,竖起耳朵盯住你时的距离。逃逸距离:它下定决心开溜的那一刻。缓冲距离:从开始警觉到转身逃跑之间的“心理缓冲带”。逃离距离:它跑出多远才安心停下。
研究人员采用了徒步的人、快跑的人、人牵着狗、单独的狗等4种方式主动接近旱獭,以便了解在旱獭眼中,谁才是最可怕的“干扰者”。答案是快跑的人。因为在旱獭看来,“快速接近=潜在捕食者”,唯有逃跑,才能平复内心的紧张不安。而徒步的人虽然会引起旱獭的警觉,但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它们下定决心耗费精力窜逃。在人类活动普遍的地带,旱獭对“慢速人类”形成一定习惯化。至于狗,在此项研究里似乎没有人类那么可怕。
“社恐”旱獭的艰难抉择
对人类来讲,“社交”是必要的,但无效社交又会占据我们的时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以满足自身需求,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长期功课。
社交范本同样存在于旱獭这一物种,它们也需要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既保持安全的距离,又保证自己能够补充到足够的能量以便度过寒冬。
住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的旱獭,挖掘更多的躲避洞穴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自己安全,但过多的洞穴则可能带来草场生态的退化。而在人类活动干扰不那么强烈的区域,近距离靠近旱獭则会引发它们更多的警戒行为,时刻让它们处于紧张情绪中。
研究人员观察到,喜马拉雅旱獭即便在逃跑后退回到洞穴中,也需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活动。它们不仅在逃跑过程中投入了能量,而且还会在短暂的夏季进食期耗费觅食、休息、交配或其他行为活动的时间成本。
虽然有些在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的区域生活的喜马拉雅旱獭,已经习惯于人类的活动,甚至并不把人类当作危险,甚至出现乞食等行为。这些行为看起来是一种行为“脱敏”,采取了融入人类生活圈的方式延续生存,但长期而言,其实是增加了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依赖,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慢是对旱獭最友好的速度
如果你也想在高原完美邂逅喜马拉雅旱獭,请记住这些礼仪:不过度打扰,不擅自投喂,大自然才是最好的“餐厅”,慢是对旱獭最友好的速度。
大多数时间里,喜马拉雅旱獭在我们脚步声传来时,会心跳加快,竖直耳朵,随时准备逃命。
冬眠前的短暂夏秋,它们要拼命吃草以储备脂肪,才能度过漫长寒冬。所以,下次遇见高原上这些可爱的雪猪儿,请放轻脚步,拿起望远镜观察,找好拍摄角度,架起你的长焦相机,安静地拍摄。
喜爱嬉戏玩闹晒太阳的喜马拉雅旱獭一家,在不被干扰的状态下,能够更好地展示自然行为,给你带来更多惊喜。(孙梦婕)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林业行业标准《山茶花》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