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祁连山科普馆的“网红”之路

2025-09-05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85

8月26日,细雨中的祁连山腹地格外静谧。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出发大约1个小时,便抵达门源县仙米乡聚阳沟景区。景区入口处,青海云杉叶片造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与周边的雪山草原完美融合。

近几年,国内建了许多生态科普馆,但这一座,却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路子:既是青少年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成为国家公园与地方政府携手推动社区发展的鲜活样本。

六大展区里的祁连山“百科全书”

科普馆内,巍巍祁连、中国湿岛、多彩生命、历史使命、科普影院、文创教学——6个展区如6个章节,通过生态场景布置、标本陈列、多媒体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把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生态价值娓娓道来。从远古的地质演变到如今的生态地位,从沉睡的古生物化石到鲜活的多彩生命,从国家公园建设历程到文化遗产留存,关于祁连山的故事在这里层层铺开。

最吸引人的要数多彩生命展区。水生生物、鸟类、陆生动物、昆虫分层展示,植物标本、树木年轮、各色菌菇错落陈列。14种鱼类模型活灵活现,数十种鸟兽标本“安居”在仿真生境中。黑颈鹤旁边贴着详细的迁徙路线图,斑头雁标注的6000米飞行高度正好与祁连山最高峰团结峰海拔相当……

这些细节透露出制作者的用心。无论是内容的深入浅出、陈列方式的生动有趣,还是互动环节的巧妙设计,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不知不觉中对祁连山有了更多了解。

科普馆还展示着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全天候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参观者能直观感受现代生态保护的科技力量。科普影院里播放着各种生动的影片,记者观看了一部3分钟的野生动物短片,画面全是野保相机的实拍记录。优雅的雪豹、活泼的荒漠猫一家、荒野中集体围猎的豺……不知不觉间,仿佛走进了祁连山的野性世界。

馆长周加才让告诉记者,这个科普馆的布展花了大心思,陈列大纲和解说文案前前后后打磨了近两年。建成后还在不断更新升级。“下一步我们想引进一些活体展示,比如在鱼类展区养殖祁连山特有鱼类,在菌菇展区培育本地菌菇……还准备增加一些互动小游戏。”

“生态科普+”多角度传播国家公园理念

自2022年10月试运行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迅速成为青少年研学的热门目的地。“我们接待的游客中,青少年占比超过七成。特别是7月—10月旺季,研学团队一拨接一拨。”周加才让说。

科普馆通过自然观察节、生态学校合作等形式,吸引了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组团研学。

门源县教育局更是与科普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这里定为中小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普馆还承接着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以及青海省委党校的现场教学活动。

在科普馆附近的管护站,“三代管护员”等本土生态保护故事的展示,既丰富了科普内容,也让当地居民更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去年国庆黄金周,科普馆创下单日接待5000人次的纪录。“那几天停车场都不够用,所有工作人员都得出来维持秩序。”周加才让回忆起那个场面,语气里带着自豪。

今年推出的“科普馆+管护站+聚阳沟研学基地”主题线路更是大受欢迎,将生态科普、管护实践、地方文化串联起来,让研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也让青少年更多角度了解国家公园。

就在前一天,这里刚举办了祁连山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培训班,参会者不仅有来自各学校的自然教育讲师,还有自然圈、原上草等民间自然教育机构和旅行服务机构的代表。

科普馆为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普馆的建设运营,为周边的桥滩村等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在就业方面,场馆优先招聘当地村民,保洁、保安、讲解员等岗位中本地村民占比达80%,月工资约4000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

经济带动效应也很明显。科普馆前两年扶持桥滩村2户村民开设农家乐,每户年增收约5万元。今年为了规范食品安全管理,科普馆与村集体农家乐、门源县景区饭店合作,预计合作商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当地蔬菜种植、牛羊肉销售等相关产业。

科普馆、聚阳沟风景区、周边社区,三方形成合力,把聚阳沟打造成了经典的“一日游”线路。游客在这里既能感受国家公园的生态之美,也为门源县的旅游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跟门源县政府谈,让聚阳沟风景区给我们的研学团队免门票;跟饭店谈,让他们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接待我们的研学团。这样一来,大家都能从中获利,我们宣传了国家公园的理念,带火了景区,也给餐饮业带来了生意。”周加才让曾有过旅游业管理经验,深知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我们正在探索涵盖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更多精华内容的5日游、7日游路线,这肯定是更大的合作。”

尽管细雨绵绵,记者看到,仍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进科普馆;聚阳沟景区内,也有不少自驾游客陆续抵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4年,生态科普馆单馆参观人数达8万人次,聚阳沟研学点开展科普活动200余次。

“共建共管共享”的更大格局

从吸引全国各地青少年群体到带动周边社区发展,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社区振兴”的特色道路。这条路子,正在更大的格局中铺展开来。

今年7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门源县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签署了共建共管共享框架协议,在园地共建、生态共管、社区绿色产业发展等五方面明确了15项合作内容。这种“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模式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推动社区发展的新思路。生态科普馆是国家公园管理局与门源县合作的典型案例。

“我们要让牧民群众在生态管护岗位上增收、在生态旅游中致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民生的幸福靠山。”正如海北州相关负责人所说,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也将继续推动生态保护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把科普馆的成功经验向更多区域推广,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展示、教育体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民共享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美好愿景。不久前,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在一个短视频采访中表示:“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如果是一个火箭的话,它有两个推进器,第一级的推进器是生态保护,第二级的推进器就是全民共享,生态保护一定要让全民共享。而全民共享,不仅是要间接受益,也要直接受益,让老百姓能直接体会国家公园的真善美,才会真正地、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美丽的国土。”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这种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发展动力的“祁连山经验”,或许正是这个更宏大叙事的开篇。(潘春芳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安徽:扬子鳄保护区野外鳄宝宝出生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