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推动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

2025-08-21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35

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公园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分论坛举办。专家学者围绕全民共享的理论共建和实践创新、社区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两大主题,分享专业经验。

“国家公园至关重要,理应成为惠及每一位中国人、每一代中国人的公共产品。”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说。他介绍,全民共享正是国家公园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已见成效,在“十五五”时期全民共享有必要全面提速。如何落实全民共享?杨锐提出,一是明确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属性与国民福利定位,通过国家公园提供高品质的自然体验;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全民共享基础设施,精细设计入口社区、游客中心等;三是探索国家公园志愿者制度,吸引大学生、退休人群等群体通过服务融入国家公园,实现其主流化。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基于中国自然教育发展分享“全民共育”话题。他认为,全民共享与全民共育是相辅相成、反馈循环的过程,未来应致力于推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在科研支撑与跨领域融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视社区参与地方传统、提升人员专业水平与建立评估机制等方面,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张玉钧强调关联性与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例如,研究大熊猫不仅要了解其习性,还要关注其栖息地变化、种群遗传等关联因素;青海湖裸鲤的复苏与水位上涨、鸟类迁徙乃至全球变暖都密切相关。因此,自然教育不能只关注孤立的点,而要揭示万物相连的整体性。

国家公园视觉形象系统建设不仅是品牌塑造,更是传递“生态保护第一”理念的核心载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培源介绍了国家公园官方标识发布两年来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规范版权、明确使用方式、组合使用标准等。下一步,张培源和团队将继续开发民间虎纹研究与衍生品等课题,通过视觉形象系统提升国家公园管理效能、拓展国际对话、激发公众生态自觉,向世界展现中国生态保护的维度与美学自信。

过去两年,清华大学团队对8个国家200余个国家公园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实地考察了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梳理相关法规文本及大量文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赵智聪提出,中国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特许经营有必要性,是实现“生态保护第一”的重要保障、是体现国民代表性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全民公益性的重要手段。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应遵循五项核心原则,以“生态优先”为底线,以“权责对等”和“有限竞争”促进利益协调,以“精细治理”和“动态监管”优化管理路径,守护好生态家园,使国家公园在有序开放中惠及更广泛的公众。

“国家公园全民共享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劲硕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当前还存在公众认知尚显浅、参与路径仍不畅通、科普场馆运营活力欠缺等问题。他建议,一是运营思维前置,在建馆之初即统筹规划后期运营,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分众策划,增强场馆的自我造血能力;二是突出在地性与互动性,科普内容应深度结合本地生物资源与文化特质,同时积极引入互动设施提升体验感;三是将户外自然场景转化为展示空间,推动室内外一体化设计;四是通过设计丰富活动吸引公众。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分享了当地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三江源生态系统质量实现了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74%以上,黑土滩治理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藏羚羊、雪豹、金钱豹等物种种群得到恢复。三江源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充沛。同时,通过聘请当地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开展特许经营等,当地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论坛还分享了大量与国家公园相关当地社区参与治理与创作生态产品的实践案例。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黄宝荣表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具有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发展基础薄弱及文化多样性丰富等特征。当前,国家公园发展面临保护与发展平衡、社区参与不足及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等挑战。未来,应持续完善法律与制度设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社区由资源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文化传承者和服务供给者,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赢。

英国国家公园建设开展较早,有丰富的建设经验。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李瑶和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理查德·利夫同台交流,分享英国国家公园建设情况及与中国开展多项合作的案例。他们表示,未来将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与中国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国家公园管理及植物科学领域将做得更多。同时,通过加强宣传等途径,吸引青少年群体参与相关工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任钟林生表示,当前,中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已初步形成观光、体验、研学及社区共建等多元产品类型,社区参与程度正逐步提高。为推动社区共管下的生态旅游,需从多方面构建发展路径:资源本底调查应纳入社区人口、文化和产业状况等;科学核定生态、设施与社会文化承载力;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发挥周边社区的缓冲与服务功能;建立活动正负面清单,引导社区低干扰参与;加强社区培训,提升其在生态教育、绿色经营和专业服务方面的能力;完善社区参与决策机制,确保其在规划、开发与管理制度中的话语权,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赵翔表示,社区不仅是生态产品的供给者,更是文化体验与生态服务的核心提供者。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研究和制度设计支持社区主导的自然体验、生态产品开发等模式,能有效带动本地生计转型,并增强保护成效。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雪豹监测与自然体验项目中,由牧民担任向导和服务者,收益由农户、村集体和保护基金共享,真正实现社区受益。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县长程远泽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创新多方协同机制,推动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荣。通过跨区域协作、政策民生结合及多元主体联动,显著提升居民收入,当地社区参与度超90%。同时,打造低干扰、深教育、强体验的生态游憩体系,发展自然教育和生态友好型产业,依托林下经济与文创开发有效带动社区增收,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理论探索到创新实践、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与会嘉宾表示,推动全民共享、深化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关键所在。未来,国家公园应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激发社区内生动力、鼓励社会广泛参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在国家公园中得到最生动的展现。(果叮咚)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国家公园法治建设与空间治理的路径探索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