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科技赋能国家公园:监测更精准 保护更到位

2025-08-21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40

旗舰物种是生态系统的伞护者,其保护成效关乎生物多样性大局。为全面保护旗舰物种,国家公园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应用了哪些现代化数字技术产品?取得什么成效?

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分论坛举办,来自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科研院校、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进行广泛深入探讨。

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元素的生动体现,其生存状况深受关注。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园区,分布着野生大熊猫1200余只,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数92%。四川省林草局局长兼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局长李天满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策略、构建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伞护体系,修复生境、系统改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创新技术、积极促进濒危小种群复壮,共建共享、探索推进协同治理和价值转化,智慧赋能、强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法制护航、提升依法治理管控能力,不断探索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和高水平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新路径新模式。

四川已完成栖息地修复33万余亩,持续实施泥巴山、土地岭、黄土梁等6条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恢复竹林1.3万亩,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连通性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重点实施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修复行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行动、生态价值转化行动等三大行动,守护大熊猫美丽家园。”李天满说。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已实现全域覆盖,2.8万台红外相机将野生动物视频实时上传数据库。哪里有大型动物出现、有何活动规律,这些情况都一清二楚。

2005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冯利明持续开展东北虎豹生态学研究。到2018年,成功研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了一张网络、一套装备、一个平台,当时仅覆盖500平方公里。

“晚上20∶43老虎出现了,20∶50平台就能发出预警信号。老虎出现地点与距离最近村子有多远,该地点如果有人曾出现,也能马上追溯到,找到当事人,助其成功避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过去一两年内,每年平均要发出数千次类似预警信息。”冯利民说。

通过采集海量数据,对野生动物个体识别率已达95%。虽然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分别增至70只、80只左右,但人兽冲突风险“尽在掌握”,精准研判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以及人为活动的时空动态,从而高效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方案。

海南长臂猿曾一度被学界怀疑已经灭绝,如今其种群已恢复到7群42只,成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的生动体现。栖息地退化甚至消失是海南长臂猿濒危的主要原因。如何更精准地提升栖息地质量,促进种群数量增长,需要全面掌握其生活习性。

生活在雨林树冠层的海南长臂猿家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种群活动范围多大?主要吃什么?成年雌猿生育周期多长?这些都是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及其团队关注的问题。在两年内,他们密切关注两个海南长臂猿家庭群日常生活,收集了近1400个小时数据,成功破译其生活“密码”。长臂猿家庭群活动范围平均为1—3平方公里,栖息地海拔在800—1100米之间,食物结构中果实占比超过80%,果实种类超过80种,雌猿繁殖后代间隔约为2.8年,雄猿7岁后会离家独立生活……

“根据这些科学结论,可以更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比如,它们的活动范围并没有以前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不需要对更高海拔栖息地进行修复,但在其主要活动区域及周边开展生态廊道修复连通很有必要。”范朋飞说。

为精准全面识别武夷山国家公园物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徐卫华团队瞄准全物种识别目标,成功上线“武夷山观物”App,并建立了完备的海量样本库,包括野生动植物图像、声纹、视频等。武夷山3000多个物种中,已收集30多万个植物样本、占植物物种90%以上,收集11万张300多种鸟类图片、200多种鸟类声音……通过大数据库能精准识别80%的动植物品种。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展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目前,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原真性综合指数为0.68、处于良好水平,生态系统完整性综合指数为0.74、整体表现良好。

为持续提升国家公园保护成效,徐卫华建议,建立“调查-监测-评估-管理”全过程生态调查与评估体系框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构建保护对象智能识别App,以每平方公里网格为基本单位摸清物种、生态系统、自然遗迹与景观等保护对象的家底,将网格化调查结果应用于边界划定、管控分区确定、保护成效评估、差别化管控以及国家公园保护修复等。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浙江、湖南6省区,其中近20%的种群生活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说,“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加大黄腹角雉研究保护力度,调查监测摸清种群数量,凝聚科研力量全面开展科学研究,同时构建最系统的物种保护格局。”

目前,国内雉类保护仍面临挑战,22个物种种群数量在下降,9个物种缺乏调查,仅对黄腹角雉、褐马鸡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今年5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布局方案》,其中雉类保护研究中心主体就设在武夷山国家公园。

围绕国家雉类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的一些基本思路,张正旺分析了为什么要建、建在哪、怎么建等问题,并简要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六大任务,包括就地保护、野化放归、科普宣传、国内外交流合作等。他认为,保护旗舰物种相当于大范围大尺度保护森林,旗舰物种保护能带动改善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状况,进而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精准、全面的科学监测是保护旗舰物种的有效手段,也是必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见、看不全、看不透是旗舰物种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和评估面临的现实挑战。武汉大学教授眭海刚介绍了天空地多平台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有效解决林下野生动物看不见、动物离散分布看不全、动物个体识别看不透等难题。

监测对象种类多、监测环境范围广、监测人力成本高、监测数据融合难等,让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祝明看来,个体行为差异大、群体分布广、活动隐秘性高、植被遮挡、地貌气候复杂等因素,导致大范围全天候快速识别与预警难、不同平台监测数据互联互通难,亟须兼顾广域覆盖和局部精细化感知的连续监测,满足全天候、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监测需求。北航正在研发“天临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集成“天临空地”多源监测数据,运用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建模,实现旗舰物种及栖息地状况的准确评估与可视化展示。

监测技术创新赋能旗舰物种保护,稳步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水平。(曹云)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推动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