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破题“树要怎么砍”
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福建省武平县以作答“树要怎么砍”为切入点,构建起一套集产权明晰、科学经营、治理创新于一体的林业发展新范式。
确权颁证是推进集体林改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武平县通过将山林权属细化到每一户林农,把传统林业模式下“掠夺式砍伐”彻底扭转为“契约式采伐”。林农对山林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我们从保障林农合法权益出发,优化、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将采伐指标从年度刚性分配改为季度弹性调节,根据市场需求和森林生长量动态调整。”武平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
在武平县政务服务中心林业窗口,林农王大姐仅凭一张身份证和一本林权证,20分钟就办好了采伐审批,这得益于武平县首创的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
2021年12月,武平县率先实施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将人工杉木用材林主伐年龄下调至16年,人工松林用材林主伐年龄下调至21年。确定万安镇、下坝乡为试点乡镇,对零星分布3公顷以下的人工商品林由林权所有者自主确定采伐年龄,实行告知承诺方式审批。
2023年,武平县进一步开展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对全县集体人工商品林全面放开林木主伐年龄,取消采伐年龄限制,对林木采伐申请蓄积小于30立方米的实行告知承诺制采伐审批。2023年9月,武平县率先试点的“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实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诺方式审批”等改革举措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自2024年7月起,武平县再次深入探索林木采伐改革,全面推行集体人工商品林按面积审批林木采伐,充分保障林农的收益权和处置权,激发了广大林农群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2023年,十方镇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试点将速生桉树采伐周期从传统的8年延长至12年,使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40%,林农年均收益增长28%。这种弹性管理机制,既落实了森林法关于科学采伐的要求,又创新了林业管理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平衡。
自采伐制度改革试点实施以来,武平县林木采伐许可申请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林农林木处置权的行使渠道更加便捷畅通,森林资源资产盘活变现的机制进一步优化。
为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武平县积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新路径,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四库”作用。
在万安镇采伐制度改革试点林区,科学规范的杉木人工林择伐作业有序开展。“我们坚持采育结合,仅采伐胸径20厘米以上的成熟木,同时注重保留林下幼树及伴生树种。”林业技术人员介绍,采用“伐大留小、间密补稀”的森林经营模式,是为了优化林分结构、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由武平县国有林场引领的森林质量提升示范区域,则积极推进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通过科学引入乡土阔叶树种进行混交,将单一树种纯林逐步改造为层次丰富、结构稳定的复层异龄林。实践结果显示,在该模式下,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明显增强,碳汇能力提升30%以上。
南坊国有林场 武平县林业局供图
森林可持续经营也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多种业态提供了必要前置条件。武平县以4.56万亩林下紫灵芝种植为基础,聚力实施万安捷文紫灵芝全产业链开发、下坝露冕紫灵芝三产融合深化工程、“福九味”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三大关键项目。
这些项目协同发力,贯通了从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科技赋能到市场开拓的完整产业链条,有效驱动武平紫灵芝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加速转型。在“2024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武平灵芝”品牌价值达18.25亿元,位列灵芝桑黄类第五位,较上年增值4.55亿元。
产业活力同样洋溢于东留镇的竹林深处。林间空地上,竹荪破土而出,与林间放置的蜂箱构成和谐共生的图景。“过去靠砍竹,每亩收益仅800元。如今发展林下竹荪种植,收益提高到3000元。”林农刘大姐分享着增收的喜悦。
通过严控采伐、优化林分结构释放的林下空间,正高效转化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质载体。据统计,武平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61.38万亩,年产值近47亿元,成为撬动县域绿色经济发展和促进林农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武平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促进林业碳汇价值转化上先行先试。目前,武平县保护和恢复植被碳中和林碳汇项目稳步推进,10118亩森林“碳库”扩容。参与《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计量监测方法》验证。2024年8月15日,福建省首单碳中和林项目碳汇交易在武平落地。爱心企业捐赠500吨碳汇量,用于抵消武平一中百年校庆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校庆“碳中和”。
如今在武平,每一次采伐都是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的综合考量——产权明晰划清边界,制度创新激发活力,科学经营厚植根基,治理协同凝聚合力。
武平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实现了良性循环。当斧头落下时,留下的不是疮痍,而是新绿的希望;当木材卖出时,收获的不仅是金钱,更是生态的增值。(刘倩玮 王健鹏)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