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山林有约,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25-08-04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6

万安,得名于南唐时期“万民以安”的美好愿景。如今,这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的土地,正将千年期盼化为生动现实:山更绿、林更茂、民更富,幸福家园新画卷徐徐铺展。

作为江西省首批深化集体林改试点县,万安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培育了一批林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广大林农秉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信念,积极盘活山林资源,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全链条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达4.37亿元,带动1.3万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600元。

从田间到车间——叶定发唤醒乡土“金疙瘩”

山风裹挟着清幽茶油香,掠过宝山乡东坪村。叶定发站在现代化油脂加工厂前,望着眼前这片承载希望的土地,记忆倒回30年前——童年时木杵榨油的咚咚声、祖母制作腐乳的陶瓮香,还有父亲蹲在田埂上念叨的那句“咱农民要致富,就得把土疙瘩变成金疙瘩”,慢慢湿润了他的眼角。

2015年,这位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半生的庄稼汉,凭借祖传茶油加工技艺和腐乳制作秘方,创办了县里首个家庭农场。2019年脱贫攻坚关键期,他拉着弟弟返乡创立食品公司,注册“宝山三宝”商标,让深山茶油、腐乳、蜂蜜首次走出大山。然而,时任村支书的他深知,小打小闹难成气候,2022年借乡村振兴东风,毅然将废弃煤炭公司旧址改建成现代化加工厂。

面对资金短缺与外界质疑,叶定发带领乡亲们迎难而上。当年年底,机器轰鸣,茶油香弥漫山谷,乡亲们的眼里充满了希望。

为让更多人共享红利,他创新模式:吸引周边村集体闲置资金入股产业园,年租金收益12万元反哺乡村;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2024年累计举办油茶栽培、蜜蜂养殖等培训36场,覆盖400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6人;工厂优先吸纳本地人就业,常年稳定用工80人,人均月增收3500元,帮助23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家,又有稳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员工李桂花道出大家的心声。

叶定发深知,真正拴住希望的,是乡亲们手中沉甸甸的收成。为此,他建立“保护价+市场价”双轨收购机制,郑重承诺,“只要种得出,我就收得下!”每年2300吨油茶籽、竹笋、脐橙的订单,稳稳托起乡亲们的钱袋子。他开发的茶枯饼有机肥、笋干深加工等12条产业链,更让农产品增值超三成。

骨子里,叶定发舍不下传统工艺。“这是咱农民的根!”在他专设的土特产文化展厅里,古法榨油坊的木香与现代设备交融,腐乳车间的家传秘方在时光中沉淀。如今,“宝山三宝”——茶油、腐乳、蜂蜜,凭借这份坚守的“根”,北上南下,成为都市餐桌的美味与游子舌尖的乡愁。

从林间到舌尖——邓胜华编织立体“生金图”

“看着家乡荒山闲置,心里像扎了根刺。”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邓胜华踏过万安荒草丛生的林地,毅然返乡创业。

彼时,集体林改政策春风正劲,他抓住机遇流转500亩低效林地,创新打造“林—禽—草—肥”立体循环模式:油茶林下,鸡群啄食虫草,排泄物滋养土壤,套种的黄精、鱼腥草在荫蔽中茁壮生长。沉寂的山谷,从此回荡起生机勃勃的鸡鸣与欢语。

激活林地价值的关键,在于邓胜华构建的“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共生机制:村集体以流转林地作价入股参与基地建设,获得固定资产增值收益;农户通过“订单认养”承包林下空间,企业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保价回收。2024年,参与农户年均增收1.9万元,企业产值3年翻番突破1300万元。“我的目标是‘一地生四金’——林地租金、务工薪金、股份红金、产业现金,力争亩产值破2万元。”邓胜华信心满满。

科技是产业腾飞的翅膀。邓胜华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生态鸡科技小院,研发的树下健康养殖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独创的“林下经济五维管理法”(品种选育、生态防控、循环利用、品牌营销、利益联结)形成完整体系。依托全流程溯源与富硒双认证,产品打入米其林餐厅等高端渠道,并在深圳农博会、上海展销会斩获金奖。如今,50间标准化养殖棚与3500亩核心区形成规模效应,“井冈山”区域品牌与“富硒”认证双加持,吉安、南昌、北京等地的原味鸡汤馆,正将产业链延伸至消费终端。

作为集体林改受益者,邓胜华始终牢记“让农民共享红利”的初心。他推动成立万安县富硒农业产业协会党支部,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链式服务,引进20余名农业博士,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名。在科技小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股份分红获得三重收益,带动6家养殖合作社、8家种植合作社协同发展,直接解决200人返乡就业,间接带动800人增收。

“每一寸林地都是活期存折。”站在层峦叠嶂的林海前,邓胜华正在谋划建立“林下经济产业研究院”,要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打造集养殖、加工、文旅、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他坚信,未来的万安必将实现“千山生金、万户致富”。

从荒坡到景区——黄亮光浇灌共富“幸福花”

2013年深秋,漂泊23载的黄亮光站在潞田村口的老槐树下,抚摸着儿时刻下的身高印记感慨万千。父亲“落叶归根”的期盼,他此刻才真正读懂。

“要让年轻人不再扒火车出门打工!”他在村委大会上誓言铿锵。

晨雾中,黄亮光已带着测绘队登上后山,指向5000亩荒坡:“这里种30万株红豆杉,那边建智能大棚,山脚挖800亩鱼塘。”西装革履的身影立在荒土坡上,曾引来村民嘀咕:“这人哪懂汗珠子摔八瓣的苦?”

质疑很快被推土机的轰鸣碾碎。2015年,他的公司在村小学旁拔地而起。5年耕耘,荒山蜕变为“红豆杉养生谷”,成了真正的聚宝盆。当第一辆旅游大巴驶入,黄亮光对着锈迹斑斑的旧村牌深鞠一躬:“这不仅是产业,更是乡亲们的饭碗。”

智能大棚内,返乡的罗华东轻点屏幕,自动喷灌系统在300亩莲田上方织出彩虹,“以前看天吃饭,现在看数据吃饭。”花甲之年的黄青梅带着徒弟酿制豆腐乳,布满老茧的手稳稳压着石磨,“黄总说咱这是能创收的文化手!”每月5000元工资,让她的生活散发着如豆腐乳的浓香。目前,公司特设的“文化传承岗”,让7位老手艺人的技艺重焕新生,其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黄亮光办公室挂着一幅特殊星图:128颗红星标记帮扶户——紫色星代表孤寡老人,由公司托底保障;蓝色星是技术薄弱户,配备专属农技员;金色星为致富带头人,提供创业基金。在莲藕基地,农户陈水根算着增收账:“公司出田、种子、肥料,我出力,收益七三分。”莲叶下泥鳅窜动,套养模式让亩收益轻松破万元。去年,128户农户户均增收6800元,更吸引206名村民返乡。公司牵头的万安县永生红豆杉专业种植合作社,联动3150亩订单基地与5765亩自建基地,形成强大产业共振。

如今,漫步红豆杉养生谷,可以看到白发老人坐在同心广场编制竹篮,参加自然教育的孩子们在智能大棚了解无土栽培,青年们在自行车赛道挥洒汗水,还有一些游客体验着热敏灸、药膳宴等康养项目。黄亮光说,未来的潞田村将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民宿集群让空置农房忙起来,研学基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康养社区让更多老人乐起来。

万安县林业局局长刘辉表示,从荒山焕彩到油茶飘香、林下生金,万安县务林人正在用他们的商业智慧激活林业资源,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的潜力无限。他们既是林业产业发展的谋划者、实践者,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推动者、引领者。如今,万安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吴兆喆 郭庆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