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河北“十四五”以来治理草原263万亩

2025-08-04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5

“十四五”以来,河北省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累计完成草原治理面积263万亩,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趋势,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其中,察汗淖尔流域已完成治理29.15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27万亩的规划目标,实现从“盐碱白”到“生态绿”的生态蝶变。

河北省草原总面积2845万亩,其中,天然草原面积为2829.67万亩,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草原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84%。截至2023年年底,河北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0.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北省将草原治理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内容,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重点辅助”原则,以维护草原生态功能为核心,强化制度规划先行。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意见》《关于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草原保护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关于加强张家口承德地区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决定》《张家口市禁牧条例》等法规的相继出台,为草原保护利用、生态改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构筑起法治保障。

河北省坚持自然恢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高标准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双重”(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年均修复治理草原超50万亩。通过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天然草原改良、沙化土地人工种草等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同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草开垦、乱采滥挖、非法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并运用草原变化图斑判读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草原资源安全。经过系统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任务区草原植被快速恢复,首都“两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持续巩固,河北省草原生态质量和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为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提供支撑。

河北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草产业发展。引进培育高蛋白牧草品种,推广免耕播种、平衡施肥等先进技术,在适宜地区合理发展人工饲草基地,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紧密协作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草种基地发展新模式。采取切根、补播、围栏封育等梯度化治理措施,推广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精准修复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目前,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1.8万亩,年草种产量约200吨。(孙玉霞 王铁军 姜慧婕)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云南:强化自然遗产保护 守护人类自然珍宝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