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薛家洼生态“痛点”的绿色蝶变

2025-07-18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41

绵绵细雨中,站在长江之畔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观江平台远眺,江面雾气氤氲,不时有船只经过。岸边树木葱茏、绿草茵茵,前来游玩的市民和游客有的在林中小路散步,有的驻足拍照。“你看现在这里的生态环境多好,以往这路可不好走,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退捕渔民陈兰香说。

近年来,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马鞍山市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开展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经过系统修复,薛家洼不仅实现了水清岸绿的目标,薛家洼生态园还被称为“城市生态客厅”,成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综合修复长江流域生态

薛家洼位于长江东岸,是长江主航道的一处转折点,因呈“凹”字形状而得名。这里曾是长江东岸的一个天然避风港,却也因过度开发成为“脏乱差”的典型,曾经集聚着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固废堆场,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马鞍山是一座滨江城市,治理生态必先治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和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部署,马鞍山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马鞍山市以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叠加的薛家洼为切入点,开展长江东岸23公里的综合整治工作,按照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思路,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马鞍山市制定了长江东岸综合整治规划,出台了《长江“建新绿”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重点实施“四退四还一带”工程(退建还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长江防护林带建设)。

薛家洼是马鞍山市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的“牛鼻子”。马鞍山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专业机构编制综合整治规划。薛家洼整治区域总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了以沿江绿道为一轴,以湿地风情区、采集风景区、生态修复区、文创旅游区、田园风光区为五区的“一轴、五区”空间布局。

薛家洼大规模整治始于2019年。为做好薛家洼改造,马鞍山市全力完成长江禁捕退捕任务,拆除非法码头和船舶修造企业,让渔民实现平稳转产,并整治散乱污企业,关搬畜禽养殖场,清理固废堆放点。薛家洼保留了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并开展了造林绿化、退渔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标本兼治。

还林还湿实现绿色蝶变

在薛家洼生态园观江平台,记者看到,沿江的杨树林郁郁葱葱,园内水波荡漾,构成一幅美妙的生态画卷。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以前就是个废弃码头,生态环境非常恶劣。2019年,我们拆除非法码头,整治散乱污企业,清理固废堆放点,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来改善这里的环境。”亲历薛家洼整治的马鞍山市花山区住建交运局相关负责人陶小庆,现在负责薛家洼生态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你看,那边是生态恢复区,不进行人为干扰,尽可能保持原状,其他部分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应绿尽绿。”陶小庆指着远处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说,薛家洼经过修复岸堤、植树复绿、清理固废,建成了江边的生态园,成了市民们休闲健身、观赏江景的“城市生态客厅”。

马鞍山市在长江东岸综合整治过程中,紧紧围绕“沿江风光展示区、湿地生态涵养区、城市生活融入区”的定位,以塑造良好的沿江生态景观为核心,运用大地景观手法,融入城市人文记忆,因地制宜展现本土特色,全面打造生态自然、开合有度、文韵深厚的滨江绿色风景线。全市对长江沿线1公里、5公里、15公里内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登记,对区域范围内依法拆除的码头、厂矿、堆场等裸露地积极开展“退建还林”工程。

“我们清理矿渣和固体废弃物后,在回填土壤上植树造林。”花山区林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范云告诉记者,薛家洼造林主要种植了银杏、香樟、广玉兰等适合当地生长环境并能兼顾景观效果的树种,也种植了一部分乡土树种,并采用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成活率。他们还在汛期会涨水的区域种植了杨树、柳树等耐水湿树种。

马鞍山市还通过土地租用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逐渐对被开垦的土地和适宜造林的滩涂地块进行退耕还林还湿。全市有上万名渔民上岸定居,搬迁拆迁、修复江岸、植树复绿一系列工程陆续展开。全市还对长江干流堤防临水侧护堤地外从事养殖的经营业主进行退渔还湿,建设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积极推进长江防护林带建设。全市在长江干堤以及江心洲、小黄洲和陈桥洲堤防背水侧护堤地外,通过土地流转租用等方式造林,在适宜绿化地段建设宽度100—150米的林带;在长江干堤临水侧护提地范围内,营造40—50米宽的护堤防浪林带;对已建的防护林带实施精准造林补绿,消除现有林地中的“天窗”、宜林荒坡荒丘等裸露地。

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马鞍山市坚持长江流域系统治理,划定沿江“1515”三道防线,围绕打造沿江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的目标,系统推进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市政府积极与权威机构、专业力量合作,设立园区“环保管家”,开展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实时监管、大气污染综合监控、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业服务。同时,启动“智慧环保”建设,形成问题预警、现场巡查、督促整改、资料存档回访的闭环管理。

为确保治理成果得以巩固与延续,马鞍山市政府还建立了常态长效的监管机制,聚焦捕捞、运输、销售、餐饮4个环节展开集中攻坚与联合执法行动。同时,市政府还加大了对渔民转产上岸的政策帮扶力度,确保他们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这些举措不仅让渔民们平稳地实现了职业转型与身份转换,也让他们成了守护长江生态的重要力量。

“过去吃住在船上,四处漂泊。现在上了岸,有了社保,还当上了老板,上岸渔民可以来我们这儿打工,也可以参股共同经营。”从薛家洼上岸的渔民陈兰香变化很大。2019年,薛家洼区域的渔民上岸转产,陈兰香一家带头上了岸。在当地政府鼓励下,她与其他8户薛家洼上岸渔民共同入股,在雨山区成立了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走上正轨,有固定员工70多人,从事绿化养护、修剪栽花、道路保洁等工作,业务范围还在不断拓展。

如今,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马鞍山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现在这里岸绿了、水清了,成了网红打卡地。我周末也经常带着小孙子来这里玩儿,看一看我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呼吸一下清新空气感觉好舒服。听见大家夸我们马鞍山23公里长江东岸美得像一幅山水画,我心里就美滋滋的,特别自豪。”陈兰香说。

多年来,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经过不懈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的薛家洼生态园已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开展研学等活动的网红打卡地,“一江碧水东流”的胜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不只是薛家洼发生了绿色蝶变,马鞍山其他长江岸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浮沙圩湿地公园、零点公园、“和州之心”相继建成,与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杨树林、采石矶景区等一批湿地公园、滨江生态绿廊和文化旅游景区隔江呼应,成为八百里皖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李娜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以竹代塑”,让生活多一个“竹选项”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