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汗淖尔消失的湖面回来了
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消失的湖面回来了!2025年6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湿地湖体水域面积达42.41平方公里,创20年来最大面积纪录。
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典型的季节性内陆咸水湖,流域面积7359平方公里,在河北省境内为2434平方公里,涉及尚义县、康保县、张北县3县14个乡镇,是华北现存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前沿阵地。
2020年前,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察汗淖尔流域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察汗淖尔湿地面临缩小干涸、草甸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困境,原本碧波荡漾、草长莺飞之地变为盐碱白地,导致每年4—6月扬沙和沙尘暴肆虐,流动沙丘更是不断南侵,严重影响了京津冀生态环境。
2020年以来,河北省坚持问题导向,秉持系统治理观念,以恢复察汗淖尔流域生态平衡为目标,依托“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等重大工程,科学推进退化林改造,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修复,采取创新植绿、退耕还草、流域修复、产业融合、围栏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沙化程度明显减轻、流动沙丘得到阻滞固定的显著效果,特别是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水域面积稳中有升,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打造了全省防沙治沙与湿地保护协同推进、协同发展的生动范例。
2021年以来,察汗淖尔流域内累计实施营造林3.25万亩、治理退化草原18万亩、修复湿地0.79万亩,实现了“盐碱白”到“碧波蓝”的生态蝶变,消失的湖面逐渐回来了。同时,监测到野生鸟类141种,新增黑鹳、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新增盐地碱蓬、短星菊等植物群落5个,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同时,河北省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在察汗淖尔地区创新植绿模式,开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切根补播等措施,见缝插绿,山、沟、坡、路统一规划、统一治理,打造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由单一增绿向绿化、彩化、香化、美化转变,累计完成绿化美化11.9万亩,为保护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增加了一道绿色屏障。
在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累计实施休耕种草7.23万亩,新增碱蓬、盐爪爪、白刺等耐盐碱性湿地植被0.75万亩,营造林2.16万亩,退化草原治理15.8万亩。同时,带动休耕种草农户年均亩增收150元以上,大大调动了域内农民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统计显示,随着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的持续向好,当地文旅产业势头方兴未艾,2024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沙化土地潜力也被不断激发,当地农牧民通过发展林下经济,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20年的8000元增加到1.5万元。(王铁军)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