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目山,赴一场生态教育之旅
新华社杭州9月24日电(记者黄筱、许舜达)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10209个、大气温度23.9摄氏度、大气湿度69.2%……伴随着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监测数据,游客们行走在细密秋雨的天目山间,大口深呼吸感受自然的馈赠。
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该大会首次落地亚洲,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而距离大会会场最近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用翠色千峰诉说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古老智慧。
雨中的天目山“大树王国”。新华社记者 黄筱 摄
悄然兴起的“抱树疗法”新潮流,治愈了许多回归森林、和大树紧紧相拥的城里人。“天目山又被称为‘大树王国’,游客不仅可以拥抱一棵棵千年古树寻求和自然能量的连接,还能边走边品青山如许、生机勃勃的生态之路。”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海峰介绍。
古代僧侣栽下第一株柳杉,立起第一块禁碑开启了守护青山的千年誓言,明确规定的“罚米三石”,彰显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穿越历史的长河,今人也把“立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2024年10月1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杭州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让5600多棵古树挺立依旧,“新大树王”伸展着千年枝桠,继续见证生态轮回。
天目山保护区是全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1996年就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4年7月,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以扩区的方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的基础上,将同属天目山脉的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区域纳入。
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其根系达12000年),被誉为世界银杏的发源地;这里有世界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胸径1米以上的有400多棵,其中树龄1000年以上的有580余棵;这里还有世界上最高的金钱松,高达58米……
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馆内模拟展示天目山珍稀野生动物。新华社记者 黄筱 摄
天目山上不仅有诸多“植物界之最”,还是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清凉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的核心栖息地,随着栖息地环境的持续改善,华南梅花鹿的活动日益频繁,这片生机盎然的山林,也逐渐成为更多珍稀野生动物安家落户的选择。
目前,保护区内115台红外相机和50台声纹监测仪构建起全天候监测网络,已捕捉到华南梅花鹿、黑麂、穿山甲等多种珍稀动物的身影。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将这些影像整理并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让更多人去了解和爱护野生动物。
“我们保护的动物与整个人类命运紧密相联,全社会都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员章叔岩说。
在天目山行走,时常会遇到标记有“教学样地”的区域,每年夏天,来自不同高校、研究机构的老师学生会在此开展野外考察、教学实习,“无论是生物学、生态学、林学,还是地质学、地理学、中药学,在天目山这个天然教室里,大家都能收获宝贵的经历和发现,从而引领一代代学生踏上科研之路。”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赵明水说。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于天目山下的百姓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共生题”。位于天目山保护区南麓的月亮桥村,是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门户缓冲地带。
天目山镇月亮桥村由老车站改造的“月亮工坊”民宿。新华社记者 黄筱 摄
依托天目山的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以来月亮桥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先后引进了露营基地、玫瑰花园、月亮湾漂流等旅游业态,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2024年,月亮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3万元。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在这里同频共振,百姓也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卫荣介绍。
山川形胜,万物有灵。在天目山这片土地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早已融入山峦的脉络、溪流的律动与森林的呼吸,生生不息。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消费风口中的白桦树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