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林草科学院赋能林草新质生产力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以产业为纽带,赋能林草科技新质生产力,将林草技术成功用于防沙治沙、“三北”工程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美丽乡村建设等重要领域。
目前,河北省林草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从50%提升到68%,构建了“自主转化+许可转化”双轮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科技力量助力林草高质量发展。
打通成果转化
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优化。加强实用性科技项目研发,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和应用实效为导向的科研自主评价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系统推进评价标准改革,完善健全覆盖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推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了从“论文数量”向“应用价值”的转变,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10年,全省林草领域共创新科研成果96项,制定地方标准2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件,审定林木良种25个,获植物新品种权认定23项,引进引用许可林草技术50项,涵盖经济林、生态修复、园林花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此外,科技创新及示范带动效应持续增强,36项成果荣获国家、省级科技奖励。
深入太行山区开展科技项目推广服务 王铁军摄
紧盯自身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建立省、市、县三级林草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络机制,重点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基层林场、龙头企业等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把创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广到生产一线。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搭建技术科研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平台。林草科技成果在承德、张家口、邯郸等6地大面积推广,涉及林场、苗圃及合作社40多家,签订技术合同金额3005万元。同时,建成林草科技示范推广基地50多万亩,带动全省各地发展面积超过120万亩,培训基层林草一线技术骨干和林农3.6万人次,受益群众近500万人。
加快应用推广
发挥河北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典型地区定位监测站的技术优势,集成应用人工固沙林稳定性及优化经营修复等许可新技术转化,实现了科技成果林业生产和生态治理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沿坝主要沙区白榆林分生物生产力提高15.8%,退化杨树林改造后风速降低40%,输沙率下降100%,林牧一体化生态经济型修复模式实现亩均增收315元,沙地抗旱节水恢复植被技术节水率达40%,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提升至92%、90%,沙化土地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植被盖度提高30%。坝上防风固沙林修复技术示范区白榆林木良好率提高28.4%,植被覆盖度提升19.7%。加强坝上白榆近成熟林人工播种与断根促萌、过熟林更替修复、中幼龄林抚育经营等更新改造技术推广。其中,冀北沙化土地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和典型生态脆弱区植被建设技术两项科技成果首次被西藏地区成功转化应用,实现了河北生态修复技术在高原高寒地区的新突破。
推广松、杨、榆、柳等林木良种,认定推进了退化林更新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及沙地节水、超深栽技术等在重点地区应用。10年观测对比发现,干旱沙地林木超深栽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较常规技术节水约55%,造林保存率更是达到91.5%;最近3年对比显示,已累计节约补植补造及灌溉成本230多万元。目前,新技术成果已在张承地区推广1.15万亩,华北落叶松“龙林系列”良种示范林3年保存率达86.5%,林分及良种苗木生长量较母树林良种对照使用新技术前提高26.1%。同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木兰林场、内蒙古赤峰等地完成推广应用2140亩,良种造林保存率达81.5%,较常规生产提高15.6%,显著提升了“三北”工程区及周边相关地市华北落叶松良种使用率。
助力产业增效
以科技力量推动新成果落地。花椒实现新品种更新迭代,打造“井陉花椒”“涉县花椒”等6个区域品牌,两项产品均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在河北、四川、陕西等地推广60余万亩。推广枣树“一优五适”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和枣树靶向病虫高效防控技术,让枣果裂果率、浆烂率分别降低9.01和12.56个百分点,食叶害虫防效超过95%,农药用量减少50%,年均每亩增产鲜枣约500公斤,已在沧州、保定、石家庄等主产区示范推广24万亩。抗寒抗褐变“金光”梨、丰产抗裂“沧冬”系列冬枣、“曙光”系列金丝小枣等一批良种育苗新技术得到推广,驱动了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针对林草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组织6支专家技术团队,制定科技攻关方案和实施细则,解决涉林涉草等问题100多个。近5年,相继攻克萱草等宿根花卉育苗时间长、效率低下等核心技术,使育种周期缩短3年、育苗周期缩短6个月,“四丛”快繁技术相比传统单芽育苗方式综合成本降低60%多。良种繁育及省力化、标准化育苗技术在河北、辽宁、山东等地累计推广7890亩,培养技术骨干2000多人,新增社会总产值1.21亿元。研发的培养杯填土装置、幼苗稳固装置等系列林业实用新型专利,有效破解了传统育苗的技术瓶颈,综合育苗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25%以上。新研发的嫁接固定装置、树木直弯器等专利技术,结合彩化树种嫁接繁育技术,打破了大树弯曲不可逆的传统认知,在河北、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累计推广2.38万亩,估算新增社会总产值3.33亿元。(王铁军 陈霞 李梦钗)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