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向草地发展食物 以草地经营食物

2025-09-01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10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生态退化的多重挑战下,推动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已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深刻的中国视角。

大食物观强调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也注重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供给多元化、绿色化与可持续性。践行大食物观的资源基础在于树立大土地观,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我国草原资源丰富,草地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草地作为草食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其生态逐步恢复的同时,可以更好发挥食物生产潜力。充分发挥草地“粮库”功能,以合理利用促进长远保护,恰逢其时。

呼伦贝尔秋天草卷收获现场 李冬青摄

向草地要食物是适应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一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食物消费日趋多样化,对高蛋白、高能量食物,尤其是肉类的需求迅速增长。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达39.8公斤,比2013年增长了55%。其中,牛羊肉消费量达到4.8公斤,是2013年的2倍;同期,猪肉的消费量也增长了54%。据估算,生产1公斤牛羊肉需要6—8公斤饲料粮,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3公斤饲料粮。2023年,我国饲料用粮已占粮食总消费量的53%,随着牛羊肉等高蛋白肉类消费比例的上升,“人畜争粮”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态意识日益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居民不仅追求食物的多样性,也会注重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特别是在投入品使用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可持续性。面对这种变化,未来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难以支撑以上食物系统的演变。而草地作为天然大粮仓,日渐成为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资源,对其合理利用符合农业生产和食物系统的转型规律。

以草地经营食物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举措。

全球农业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农业中,农地种草大约占农地生产的25%,畜牧业产值大约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2024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占比仅有24%,畜牧业发展任重道远。鉴于耕地资源在保障口粮安全方面的优先性,从草地经营饲草,发展草地农业是我国大农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得益于退耕还林(草)、天然草原保护、草原生态补奖等重大生态工程和生态补偿政策,草地退化趋势得以缓解、草地质量稳中有升,为草地有序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础。目前,我国牛羊肉自给率在85%,但饲料用粮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据预测,发展草地农业,未来10年可增加500万吨牛羊肉生产力,基本达到供需平衡,且不影响粮食生产。如果不充分利用草地资源,未来仍将需要大量进口牧草、饲料、牛羊肉和奶制品。因此,大食物观下,“藏粮于地”不仅限于耕地,也包括草地。草地农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目前,牧区草原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挑战,如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实施方式单一、牧区管理体制亟待改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草业种业科技创新不足、草地生态畜产品叫好不叫座等。充分利用草地资源,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还需提升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牧民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草地生态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农业系统的耦合发展。

如何实现草地资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利用并举?

以生态补偿和公共投资持续促进草地生产力提升。提升草地的生产潜力需通过政策创新和投资保障,形成良性的草地生态资产管理体系。一是持续实施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以生态保护促进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同时,在现有政策框架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以“基础补贴+生态溢价+产业联动”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政策强化机制,确保基层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草原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投资,加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地种业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草地生产能力,以有为的政策工具干预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赢。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草地畜产品的增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成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路径。目前,草地生态畜产品市场尚未充分实现优质优价,生态效益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健全草地畜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这需要创新政策工具与激励机制,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体系。在供给端,提升草地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强化产地认证和溯源管理,增强产品可信度和生态属性。在需求端,通过标准规范和消费激励,培育消费市场,构建持续稳定的需求环境,形成供需互促、良性循环的市场格局。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结合,增强全社会对生态畜产品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推动其从产品走向品牌,逐步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所蕴含的多元价值。

以农牧系统耦合充分发挥牧区和农区的比较优势。草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未来应推动跨区域、跨产业的深度融合。农牧耦合是提升草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农牧耦合模式下,牧区可以充分发挥其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母畜繁育;农区则应充分利用其耕地的高生产力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集中发展饲料作物,为牧区提供稳定、优质的饲料支持。通过这种互补性发展,牧区和农区能够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共享,增强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李冬青 程宝栋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