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创造全民尽责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新奇迹

2025-08-22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9

推进国土绿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宗旨。成立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以募资为主线,发动广大公众参加全民义务植树,为绿化祖国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植树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互联网+”时代,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也在发生积极转变。2017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绿化基金会开通“全民义务植树网”,并在试点省市率先发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以多元尽责形式满足公众差异化需求。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可以线上报名、线下参加实体劳动,也可以线上捐赠、以资代劳。

“码”上参与方式让公众感受到了义务植树尽责的便利性,尽责率得到极大提升,助力美丽中国“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创新发展为公民尽责提供便利

“互联网+”全面赋能,是新时代全民义务植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根据《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分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捐资捐物等八大类,也可以通俗地概括为“出力”尽责和“出钱”尽责两种。

全民义务植树网开通以来,公众不出家门尽义务,可方寸之间添新绿。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履行植树义务,并获得尽责证书,成为新风尚。参与义务植树“触手可及”,真正成为“举手之劳”。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推出后,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连续3年分三批在北京、内蒙古、山西、湖南、广西等15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如今,项目全线铺开,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开展。

北京为方便市民义务植树,将尽责形式拓展为八大类47种。市民在自家庭院、屋顶、墙体等空间因地制宜绿化3平方米,或开展“庭院一棵树”建设、阳台绿化1平方米,均可折算义务植树3株。

福建拓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丰富义务植树内涵,2020年开通福建全民义务植树网、2022年推出手机App,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参加劳动或线上捐资、专业团队植树等“组合拳”,方便公众“码”上尽责。截至目前,福建共上线1968个劳动尽责项目和11个网络捐资项目,17.8万人次通过网络捐资786.07万元。

随着持续优化全国平台体系,建立活动组织方发布、省级审核、国家抽查反馈三级审核机制,义务植树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全民义务植树网开通运行以来,广东、重庆、内蒙古、湖南线上报名、线下劳动尽责活动参与人次都在百万以上。

截至6月30日,全民义务植树网访问量已突破4.65亿人次,发放尽责证书超过4029.65万张、荣誉证书超过162.57万张。

劳动尽责或捐资尽责网上任选

想参加义务植树,不知道怎么参加?去哪植树?没有时间怎么尽责?

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各地上线的活动主题丰富多样、时间安排灵活,完全满足公众差异化需求,可任意选择参加线下义务植树活动,或线上捐资代劳。

5月,广东省林业事务中心联合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举办了两场义务植树活动。100名“认种一棵树”小程序用户共同栽植乐昌含笑、醉香含笑200余株,实现了“云端”种树、线下“履植”的梦想。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上线劳动尽责活动5万多个、居全国首位。

南京打造“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林”、西安线上开展“我为秦岭植棵树”活动、湖南启动“我在主席家乡养棵树”项目……新颖的主题、活泼的参与方式都让义务植树广受欢迎。

目前,全民义务植树网共发布劳动尽责项目13万多个,参与人数稳步攀升,影响持续扩大。

与劳动尽责相比,在不少人看来,“出钱”更省事,参与捐资尽责已成常态。

登录全民义务植树网或微信公众号,选择“捐资尽责”,从发布的项目活动中选择感兴趣的尽责活动捐资,按照当地折算标准进行捐赠,即可完成尽责并获得证书。

2018年5月,武汉众森家园项目上线募款,截至目前共募资850多万元。2022—2024年,连续三年实施项目,共投入资金550万元,累计打造提升社区绿色驿站300个、依托家门口的义务植树基地组织各类尽责活动200多场。

甘肃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重要省份,也是首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省市。全民义务植树网开通以来,甘肃共上线捐资项目45个。其中,张掖市上线“线上点绿张掖 助力三北新绿”项目,武威市上线“河塔阻击战——我们在行动”“我在南山有棵树”项目,天水市上线“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伏羲文化”项目等,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绿化公益热心社会人士踊跃参与。

截至目前,甘肃省义务植树项目捐款人数32.85万人次,累计获得网络捐款1350多万元、居全国首位。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公民也能随时随地参与甘肃公益绿化建设,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开展8年来,全民义务植树网累计发布募捐活动336个,共募集公益资金1.7亿多元,7200家企事业单位、426.82万人次的社会公众通过捐资方式完成尽责。

打造捐资品牌项目强化示范引领

在全面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中,中国绿化基金会突出重点、强化示范引领,加强与重点企业、大型机构深度合作,实施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品牌项目。

2021年12月,中国绿化基金会与中国石油开展合作,次年3月10日中国石油“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公益活动正式发布。中国石油总部、分公司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各集团公司职工及社会公众参与捐资。截至2025年6月30日,参与人次193万、募资5740多万元。

中国绿化基金会持续推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强的品牌项目,推动捐资尽责走深走实。

2022年,联合中国石化开展“中国石化塞罕坝生态示范林”项目,得到中国石化系统内部员工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募资674.93万元。2023年,中国石化再次创新思路,与企业规划相结合,在全民义务植树网上线“我为雪域高原植新绿”项目,支持实施西藏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2025年,与中国邮政联手,以“手植一棵树 绿化一片天”为主题,推出“邮驿传情 绿化三北”项目,计划募集资金300万元,在位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的甘肃省嘉峪关市开展造林。项目上线5个月来,已获得包括邮政职工在内的13.42万人次支持,募集资金218万多元。

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重点机构或紧跟国家生态战略推出的品牌项目还有:水利部“山西省岚县沙棘原料林种植基地抚育管护”项目、古树名木保护计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义务植树专项行动等。

品牌项目获得企业员工、社会公众捐资后,由地方林草部门作为监管单位组织专业施工团队负责实施,资金效益、项目成效得到最大保障。

2022年以来,中国石油“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和玉门油田分两批共建成碳汇林、碳中和林4560亩。第三批在大庆油田、玉门油田、中国石油甘肃销售分公司等单位实施,建设林地855亩,目前已开始种植。

从造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到自然教育、项目科研等主题,项目建设内容逐渐多元化。2024年以来,分两次启动10个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综合监测系统项目建设,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监测体系,实现保护地内生物资源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管理。在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天津)、昆仑能源(海南)等项目地,建设绿色生态共享小屋、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工作。与生态环境部宣传中心、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展中国石油“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品牌活动案例研究等工作。

2025年,中国石化“我为雪域高原植新绿”项目投入资金1441.99万元,在拉萨南北山地区造林908.55亩,种植油松、刺槐、江孜沙棘、祁连圆柏等树种共13万多株,目前已进入抚育管护阶段。

在全国28个省(区、市)开展捐资尽责活动的基础上,中国绿化基金会持续实施品牌标杆项目,形成了社会公众参与、大型企业机构典型带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探索更加多元成熟的发展机制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是推动国土绿化、提升公民参与意识的重大创新实践,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义务植树内容,探索形成了更加成熟多元的发展模式。

完善数字化平台,拓展便捷参与渠道。目前,已开发多功能线上平台体系,从国家到省区市,不同层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为公众尽责提供一站式服务。公众尽责可以线上报名、线下参与劳动,也可以线上捐资代劳、由专业施工队完成国土绿化任务。完成尽责后,线上即可实时获得电子尽责证书或国土绿化荣誉证书,全程“码”上参与,极为便捷。目前,部分地区还与文旅部门联动,尽责活动可以兑换景区门票、提供公共服务权益等,提升公众荣誉感与获得感。

推动全周期、多元化参与成为现实。尽责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植树活动等,已全面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八大类。线上平台细化每种形式的操作路径,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八大类尽责形式实现了融合发展。

央国企打造义务植树捐资尽责品牌项目,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中国绿化基金会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邮政等央企合作,推出品牌项目,丰富捐资尽责内涵,为捐资尽责探索多元合作模式、树立示范标杆。

完善制度保障,推动项目发挥长效实效。2022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在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绿化基金会“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捐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为项目规范化运作提供依据,并形成了从项目立项、资金募集、实施管理、项目反馈等全流程的闭环运行管理,确保公众的“尽责心意”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立40年来,始终在生态公益领域积极探索全新模式。“互联网+”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实现全面突破、获得广泛参与、产生深远影响……构建了“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方便尽责”的全民绿化行动体系,创造了全民尽责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新奇迹,成为基金会成立40年来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曹云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