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竹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在四川盆地西缘的青衣江畔,215万亩竹林翻涌成浪。一根根竹丝正编织着“以竹代塑”的绿色愿景,串起乡村振兴的共富链条。
雅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竹编产业为抓手,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让“指尖经济”成为林农增收的绿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护航+模式创新:小竹丝撬动大产业
雅安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将竹编纳入“以竹代塑”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培育合作社、搭建平台破解散户单打独斗难题。雨城区以龙河新竹编合作社为核心,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生产销售。全区8家合作社联合成立周公山竹业有限责任公司,构建“农户+合作社+公司+市场”经营模式,与眉山、成都等地龙头企业合作,吸引大批订单。
竹编产品
在政策与模式双轮驱动下,全市竹编产业多点开花:雨城区开发农产品包装、工艺品、生活用品三大系列30余种产品,年销售量超120万件,产值突破500万元。天全县5家合作社年编织茶包(个、套)1.2万件、工艺品2000余件,年产值达300万元。这些“以竹代塑”的竹编产品,满足了市场对生态健康、绿色包装、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让“雅竹”品牌在行业浪潮中崭露头角。
匠心升级+文旅融合: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走进雨城区“西康记忆”文旅街区的竹编博览馆,弧形茶器、网状收纳篮、现代竹编装饰画琳琅满目,年均吸引游客4万余人次。当地非遗传承人介绍:“我们保留了传统竹器的古朴质感,结合‘以竹代塑’需求,研发可降解茶包套、环保家居装饰等新产品,附加值相比以前提升3倍以上。”
全市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推动竹编从实用工具向文创产品转型:一方面,推广弧形编织、网状编织等新技法、新工艺,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茶包、装饰用品、艺术品等精加工产品;另一方面,依托文旅街区、竹博馆等载体,打造“竹编+文旅”体验场景,带动产品线上线下同步热销。如今,雅安竹编产品通过竹博会、茶博会等平台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以“绿色、环保、手作”标签成为“以竹代塑”消费理念的生动实践和艺术载体。
联农共富+产业延伸:一根竹丝串起共富链
“以前砍竹子,一年赚不到5000元;现在加入合作社编竹包、编茶包,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雨城区大兴镇村民的话,道出了竹编产业联农带农的实效。雅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培训学校”模式,构建“客户订单-定向派单-成品回收”的按需定产体系,让农户零成本学技术、零风险接订单、零距离兴就业。
数据显示,雨城区龙河合作社农户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天全县合作社林农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全市通过竹编产业累计带动1500余人稳定就业、近200户兼职人员年均增收近万元,有效实现“一根竹丝富一方”的发展目标。
从竹林深处到市场货架,千家万户竹丝轻摇,织就的不仅是精美物件,更是雅安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绿色未来。2024年,雅安竹产业综合产值达60.53亿元,同比增长12.08%,竹编制品年产量140余万件,越来越多竹编村变身富裕村。未来,雅安将持续深化“以竹代塑”创新实践,推动竹编产业与电商、文旅深度融合,培育绿色消费场景,让“雅竹”品牌更响、乡村更兴、群众更富。(张学敏 吴倩颖)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广东林业产业冲刺万亿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