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沽源花卉旅游文化节见证产业发展新活力
盛夏八月,坝上草原繁花似锦。第四届沽源花卉旅游文化节在河北省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霓裳花谷启幕,百万株百合迎风绽放,是生态产业与文旅融合的联动,更是当地百合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沽源花卉旅游文化节,游客打卡百合花海
一产筑基:科技赋能让百合“生金”
沽源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冷凉花卉种植基地,是百合生长的“天然温室”。
近日,河北省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特色花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发”观摩会在沽源举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花卉专家为推进百合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
自201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百合团队把赏药食兼具的功能花卉百合新品种引入沽源,百合花便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开遍了沽源大地。近年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百合团队和河北省花卉创新团队环省会综合试验推广站的指导下,通过引进优质种球、推广温室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了百合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今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北京市项目支持下,通过田间栽培管理的技术提升和高效水肥一体的技术优化,沽源的百合机械化、规模化生长取得了新进展,可实现一年播种多年收获,直接降低30%—40%的生产成本,预计百合产量可达到亩产1250—1500公斤,以30元每公斤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可达到3.75万—4.5万元。
沽源当地采用“科研院所+基地+种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参与百合种植。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百合种植面积已达5400余亩,年产鲜切花超500万枝,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花”。
二产延链: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在百合产业发展中,沽源不满足于只卖鲜花,而是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百合精深加工。
借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国家林业草原赏食百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百合产业联盟的平台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将沽源的百合花、百合种球加工成百合茶、百合蜜饯、百合黄酒及百合小分子肽健康饮品等深加工产品。原本只用于观赏或鲜食的百合,经过加工后身价倍增,综合效益提升3—5倍,让沽源百合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闭环,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推动了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产增效:文旅融合激活新动能
第四届沽源花卉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成为百合产业与文旅融合的“催化剂”。花海徒步、摄影大赛、百合主题民宿体验等系列活动吸引了数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赏百合、品百合、住百合民宿成为沽源旅游的新标签。
依托百合花海景观,当地打造了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沽源县接待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长,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加,百合产业正从美丽经济向富民经济加速转变。
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文旅融合,沽源百合产业的三产融合之路越走越宽。下一步,沽源县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产业链条、深化文旅融合,让百合这朵“致富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绚丽绽放。(杨凤萍)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