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甘肃陇南:退耕还林二十载 走好绿色生态民生路

2025-08-13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8

甘肃省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褶皱交汇区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自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工程,将昔日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重灾区,变为一道道层峦叠翠的生态屏障。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27%,稳居全省首位,让陇南成为甘肃这柄美丽的“玉如意”的最美一角。

因地施策,探索退耕还林“陇南模式”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陇南市创新构建 "六个到户" 工作机制(政策落实到户、任务分解到户、证卡发放到户、粮款兑现到户、管护责任到户、林权证办理到户),并坚持 "四个结合" 发展原则(与特色产业培育、生态屏障建设、扶贫攻坚行动、农村发展模式转型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治理创新模式。

在推进土地流转上,针对部分村社群众外出务工较多,土地无人耕种的现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合作社、企业与群众协商,合法流转农户土地实施退耕还林,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盘活了土地资源。

在造林方式上,大力推行专业队造林,采取招投标制、承包等方式,把造林质量责任以合同的形式落实到施工主体,分阶段兑现造林经费,确保了造林成效,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力不足,农户责任心不强,造林质量不高等问题。

在投入机制上,针对国家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标准比较低的情况,开动脑筋,积极研究探索投入新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引导企业大户投入。

在管护方式上,按照“谁造林、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与退耕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同时,积极探索集体合管、联户共管、流转统管、委托代管等有效管护形式。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效果直接挂钩,督促农户落实抚育管护义务,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1999-2013年首轮工程期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62.56万亩(含退耕地造林123.66万亩、荒山造林 222.35万亩、封山育林16.55万亩);2014-2023年新一轮工程实施中,完成造林面积181.9万亩(其中生态林53.33万亩、经济林 127.57万亩),区域生态系统逐步实现从退化到修复的良性转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陇南独特的温带 - 亚热带过渡性气候条件,将退耕还林工程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成核桃43.53万亩、花椒50.47万亩、油橄榄4.85万亩等特色经济林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并衍生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工程实施聚焦25个特困片区,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47.09万亩,总投资达70亿元。通过释放农村劳动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旅游服务等途径,构建起多渠道增收体系,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实现 "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的目标。

二十多年的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实践,陇南市成功实现从生态脆弱区域向生态示范区域的跨越发展。展望未来,陇南市将继续秉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陇南力量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山西太原:林海淘金 绿富同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