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林海淘金 绿富同兴
8月初的清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护林员张富强起了个大早,手持智能巡林终端设备穿梭于林间。“以前山林是集体‘大锅饭’,现在确权到户,大家管护得比自家菜园还上心。”近年来,太原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书写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
制度破冰,三级联动筑根基
在太原市晋源区蒙山景区,工作人员赵树锦正为农户办理林地经营权流转手续。“从提交材料到拿到证书,全程不超过5个工作日。”赵树锦说。
快捷的便民服务,离不开扎实的顶层设计。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改革发展科科长郝丽娟展示的《太原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上,8大任务22项措施被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根据改革方案,太原市构建了市县乡三级林长包联机制。2025年,市县两级同步出台总林长令,成立工作专班,将林改纳入林长制考核硬指标。
政策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清徐县推出林权流转“三权分置”试点,允许农户保留家庭承包权。古交市制定《林草碳汇工作方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娄烦县建立“合作社﹢林农”利益联结机制,让575名脱贫群众年均增收超万元。
太原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营造氛围。太原局在媒体上刊发相关工作报道50余篇,组织全市林业干部专题培训6场。阳曲县制作的《林改明白纸》用漫画解读相关政策,万柏林区拍摄的《山林里的致富经》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了百万。“以前觉得林子不值钱,现在弄明白了,每一棵树都是‘绿色存折’。”小店区养蜂户贾冬牛的感慨,道出了群众观念的深刻转变。
县区实践,多元探索绘画卷
太原市各县区结合实际,探索多元化改革路径。阳曲县的山林间藏着改革的“金钥匙”。在西沟果岭生态基地,3000亩核桃林套种柴胡,林下土鸡悠闲啄食。“这片地以前分属12户人家,由于碎片化经营赚不到钱。”合作社负责人武全民指着公示牌上的股权明细说,“现在整合起来搞立体种植,亩均收入从800元涨到3000元。”作为全市林权数据整合试点区域,阳曲县明确5项技术方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7件,其“先厘清权属、再规模经营”的模式在全省推广。
古交市的碳汇交易迈出实质步伐。在马兰镇营立村,1.2万亩油松林间立着监测塔,实时传输的碳汇数据将成为交易凭证。“按当前市场价,这片林子每年能产生40万元收益。”古交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冀晓斌展示的交易流程表上,从基线调查到签发证书共分8个步骤,预计年内可实现收益。
环城生态圈崛起绿色经济带。万柏林区生态度假区日均接待游客200人次,晋源区蒙山景区通过林权入股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1300万元。这些项目背后,是城六区探索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模式,将集体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村民既得租金又分红利,形成"景区带村、村兴景旺"的良性循环。
国有林场牵手乡村共同发展。太原市东西山林区管护中心与19个村签订共建协议,东山林场543亩抚育示范点带动36名村民年人均增收5200元。“以前林场附近的村子偶尔有人偷偷砍树,现在签了协议一起护林搞产业,再也没有人砍树了。”护林员冯根柱的话,道出了“场村共建”的精髓。2025年,五大国有林场共提供用工4970人次,带动群众增收530万元。
绿富同兴,生态红利惠群众
在娄烦县白道村的柴胡种植基地,63岁的高林栓算起收入账:“土地流转得800元,在基地打工挣1.2万元,年底分红还有3000元。”这个曾因煤炭资源枯竭陷入困境的村庄,通过林下经济焕发新生,6000亩林地衍生出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等产业链,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
这样的致富故事在太原市各乡村不断上演。阳曲县36家造林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2024年发放劳务费724万元;古交市林麝养殖基地年产值突破1100万元,带动23户村民转型养麝人;小店区“党支部﹢合作社”养蜂模式,让西家凹村4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蜂蜜年产值达110万元。数据显示,太原市林草总产值达25.9亿元,同比增长7.03%,越来越多的林农享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
生态改善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林木覆盖率升至43%,森林质量提升68万亩,东西山生态屏障固碳释氧能力年均增长12%。阳曲县连续1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娄烦县汾河沿岸形成50公里生态廊道。“以前风沙吹的人睁不开眼,现在开门见绿,空气都是甜的。”家住西山脚下的市民王芳的感受,印证了生态质量的显著提升。
站在阳兴环城森林公园远眺,层林尽染,民宿客栈炊烟袅袅,采摘园里笑语盈盈。这场始于山林的改革,正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色成为太原最动人的底色。
“改革仍在向深水区推进。”太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林权登记进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太原市正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权分置”延包试点,力争年底前完成所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让更多山林资源活起来、绿起来、富起来。(邢云鹏)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安徽安庆五大行动提升森林防火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