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小山村绘就“存绿取金”生态画卷
央视网消息:首先我们要聚焦浙江安吉,这里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你能想到吗,一杯飘着醇香的咖啡,能搅动一个江南小山村的脉搏?
不产咖啡豆的浙江安吉,却有着人均数量最多的“村咖”,甚至远超上海,咖啡馆不仅开在大街小巷,也可以是在某个半山腰上、一片翠绿的麦田旁,或是小溪拐角处不起眼的角落。然而,二十年前,这里曾是名不见经传的山坳“工业村”,因发展“石头经济”,余村的山变成“秃光头”,水也成了“酱油汤”。
卫星从太空捕捉到更多变化。二十年前,群山间遍布着70多处矿区和水泥厂。如今,高污染高排放的化工厂不见了,变身零碳乡村图书馆和展览馆,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一年新增生态价值3500多万元。咖啡在高峰时一天能卖出8000多杯。
存入绿水青山 取出金山银山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安吉是怎么做到的呢?
盛夏时节的小城安吉,绿意盎然,人潮涌动。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种生态环境数据。数据的来源是遍布小城角角落落的22000多个传感器。碳通量监测塔上的传感设备实时感知着竹林的每一次呼吸,最终转化成衡量竹林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数值。十多年来,这里每公顷的碳汇量增加到6.6吨。竹林成为“固碳高手”,产生的碳汇可以交易,每年给全县竹农带来的收储收益就有2800多万元。
穿城而过的这条溪流,高光谱相机定期监测着水中氨氮等污染物指标的变化。研究人员将监测到的数据还原成这样的影像图,红色代表着水中的污染物。十多年前,溪水沿线遍布红色。而现在,红色消失了,当地整体水质从原来的四类跃升到二类。清澈的溪流中生长出20多个漂流点,一个夏天的旅游收入就超过2亿元。
卫星从太空捕捉到更多变化。这曾经是安吉最大的石灰岩矿坑,复绿改造后,变成了有山有水的生态度假区,高峰时一天卖出8000多杯咖啡,相当于当年开采矿产时将近一年的收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十多年的持续跟踪后发现,安吉昔日的“石头经济”早已被绿色经济所取代,安吉这座小城转化出各种各样的生态产品,一个年度内的生态产品总价值高达910多亿元。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