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两山”理念 | 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描绘大美青海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更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境内千山堆绣、百川织锦,巍巍昆仑是万山之宗,江源活水是水中“钻石”,高原净土是生物“天堂”,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和栖息地最为完整的地区,拥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高原生物基因库”等诸多美誉,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汪汪清水、葱郁森林、青青草原持续厚植着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近年来,青海林草人一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守护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为己任,紧紧围绕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目标,从“小切口”尝试突破,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打造西宁之眼建设城市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回顾西宁南北山绿化发展史,其实就是“三绿”并举的践行史。自1989年起,西宁南北山工程历经30多年建设,绿化西宁周边荒山51.6万亩,工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7.2%提升到79%,昔日的荒山秃岭绿树成荫,山地森林景观初具规模,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愈加凸显。
近年来,市民群众上山看绿的需求迫切、热情高涨,南北山也需要从保护建设向绿色发展转型。青海本着还绿于民、生态惠民的初心,选定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西宁北山大墩岭探索开展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并结合大墩岭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打造为“西宁之眼”。2025年“五一”假期“西宁之眼”正式对外开放,为市民群众提供俯瞰西宁全景等观景休闲、生态体验服务,绿水青山为商品服务赋值,所得收益又能反哺森林保护、促进林下产业发展,有效践行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保护”。
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促进林草产业提质增效若干措施》,增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培育和积极扶持生态旅游、冬虫夏草、沙棘、林下养殖等林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激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能,“两山”转化路子得到进一步拓宽。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工作,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打赢打好这场攻坚战,既是一项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更是一份无比光荣的使命担当。立足我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实际,青海紧密结合地理环境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以水定绿、以需定产,适地适树、适时适法。围绕“打什么”“在哪里打”“怎么打”等关键问题,科学构建“2+1+12+N”的防沙治沙总布局。划分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两个核心攻坚区,以及青海湖流域沙地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区;针对沙患、水患、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沙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等生态脆弱、风沙危害突出问题,在全省沙化土地分布区设立12个阻击点。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遏制了沙地扩张的态势。
我们牢牢把握超长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带来的历史机遇,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沙区平均海拔超3000米,“五月飞雪、九月霜冻”现象频发,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的“窗口期”更是仅有2个月。面对标段划分不合理、施工能力差、建设质量弱等薄弱环节,我们严格把控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四大环节,建立并完善工程监督考核和长效管护机制。深入开展林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行动,发布青海林草项目工程建设活动主体“失信名单”3批次,设计27家单位,全面实行林草项目闭环管理,确保项目质量经得起检验。
2023年以来,在推进“三北”工程过程中,青海坚持治沙与致富协同推进。将造林、防沙治沙等31个林草项目全面纳入以工代赈清单,明确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总投资的15%,每100万元投资带动务工群众不少于10人。目前,累计吸纳当地农牧民2.1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3亿元。同时,创新出台《光伏产业林草沙地利用区划报告》,形成“光伏+生态”模式,推动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在海南州塔拉滩建成全球最大集中式光伏园区,配套12座生态牧场和2100亩生态林场。该模式成效显著,降低风速50%、减少土壤蒸发30%,植被盖度恢复至80%,同时吸纳5.13万人次务工,人均月增收4778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努力打造自然保护地典范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以来,青海迅速行动,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青海实际深入思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围绕目标、规划引领、三核带动、建设五园、擦亮品牌”的工作思路,形成一批具有青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青海以高标准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3个国家公园建设。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现代化总体规划(2024—2035年)》,明确2030年、2035年阶段性目标任务。同时,建立国家公园工作议事制度,出台《青海省贯彻落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国家公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青海聚焦建设生态文明园、民生福祉园、民族团结园、文化高地园、智慧监管园,合理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科学利用自然保护地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研究形成3个国家公园经营性服务差异化发展思路。
全省设置生态管护员8.94万人,每年落实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补偿补助近17亿元,各地群众在生态管护工作中持续受益。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发起成立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西藏五省区冬虫夏草产业保护联盟,虫草采挖总产值达到180亿元,辐射带动30万农牧民人均增收1.12万元,用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发展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我们将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和“三北”工程建设为“双核”驱动,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根本抓手,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切实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互促并进,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杜平贵)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