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森工:一颗蓝莓的“生态+”突围
“你看这果子,花青素含量比普通水果高多了。”在蓝莓品鉴采摘区,果农李大姐捏起一颗带白霜的果实向游客介绍,果皮上的蓝紫色像被晨露晕染开。近日,伊春第十二届蓝莓文化系列活动吸引万名游客涌入这片“寒地生命之果”的故乡。
伊春坐拥北纬47度地理优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年均日照超2200小时,配合偏酸富有机质的黑土,为蓝莓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友好蓝莓产业园定植蓝莓500多万株,依托吉林农业大学技术支撑,培育出“美登”“北陆”等6个优势品种。
蓝莓鲜果。吴云昊摄
“‘寒地黑土+冻土层孕育’,再加上天然氧吧环境,这果子自带‘身份证’。”东北农业大学秦栋教授在为园区授予省寒地浆果产业综合技术示范园揭牌仪式上说道。
“以前果子再好,也只能在园子里卖。”伊春友好林业局公司负责人介绍,友好蓝莓产业园始建于2009年,规划1.2万亩,累计投资1.95亿元,年产量约250万公斤,年产值1600万元左右。多年来,伊春森工集团探索“生态+产业+文旅”融合,打破了园区内售卖、无深加工链条的局限。
伊春森工友好林业局公司蓝莓产业园。吴云昊摄
“上午摘蓝莓,下午带娃玩水,晚上住民宿,这趟值了。”哈尔滨游客王女士的话道出了转型成效。2023年至今,产业园通过“农庄式经营”吸引游客8万人次,2025年更推出蓝莓宝贝演出、水上乐园、垂钓大赛等多元场景。
如今,友好蓝莓产业园已从单一鲜果销售,拓展为集采摘、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体,2024年总产值达1650万元,较2016年增长1.9倍。
每年盛夏的蓝莓文化系列活动,已从单纯的产业展示升级为集团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成为串联“森林里的家”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背后更是“产学研用”闭环的强力支撑:集团持续深化与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建立寒地浆果研发中心,攻克了品种改良、保鲜技术等产业难题,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为产业注入持久活力。
今年,友好蓝莓产业园将启动投资350万元“零能耗”大棚建设项目。这座集成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的智能大棚,不仅能实现蓝莓反季节种植,还将引入北纬47度鲜枸杞等特色品种,打造寒地浆果博物馆。
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的“蓝莓+森林”模式更勾勒出业态延伸的无限可能。6000平方米生态采摘棚依托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流优势,推出“森林浴+蓝莓‘宴’”深度体验。2024年,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29.07万人次,创造了992.5万余元的“文旅+产业”综合收益。
伊春森工集团通过创新实践,将蓝莓从枝头的生态馈赠转化为地头的产业支柱,再打造成为游客心头的文旅记忆,交出了一份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精彩答卷。(潘思宇)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拉鲁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