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中的精神传承与生态觉醒
7月的青海湖流域,云影徘徊在湛蓝的湖面,风裹挟着草甸的清香掠过原子城的红墙。7月2日,由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海南州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中心、境尚(青海)自然科普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以“中央彩票公益金——环湖研学传承红色基因生态探秘展现家国情怀”为主题的青海湖生态研学实践活动正式开启。
青海湖裸鲤鱼苗增殖放流 智诚摄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以研学形式讲好青海故事,向学生实地开设“两弹一星”、普氏原羚保护等实景课程,激发同学们“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家国情怀,境尚自然为首批来自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的80名师生,精心准备了一场沉浸式研学之旅——在原子城的沧桑记忆里追溯“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种,在治沙人的动人故事中触摸生态保护的年轮,让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在青春的血脉中同频共振。
核爆惊雷里的精神密码
原子城纪念馆的展厅如同一座时光棱镜,将20世纪60年代的风沙与热血一一折射。当同学们驻足于泛黄的工作笔记前,那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叠印在一起:王淦昌剃掉胡须化身“王京”,在金银滩的帐篷里推导核爆数据;邓稼先在病床前仍牵挂着试验场的沙砾温度。场馆内复原的爆轰试验装置旁,讲解员讲述着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核裂变参数的细节——那些在保密信箱里消失的姓名,那些在零下30℃徒手搬运核材料的手掌,让同学们读懂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重量。
移步原子城六分厂爆轰试验场,斑驳的工房墙壁仍留着岁月的刻痕。当看到工作人员在窑洞式实验室里绘制的爆炸波形图,有同学轻轻抚摸着粗糙的土墙,低声感叹:“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撑起了民族的脊梁。”这种震撼源于对艰苦奋斗最朴素的认知——“两弹一星”精神从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浸透在高原风沙里的生命实践。
沙海变绿洲的生态答卷
从原子城驱车向克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前行,车窗外的地貌从草原渐变为固定沙丘,直到成片的沙棘与柠条织成绿色地毯。研学老师与同学们分享20世纪80年代用草方格固沙的往事:“三代治沙人用麦草和铁锹,在流动沙丘上筑起‘生态长城’。”当“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在禁区突破技术封锁时,另一群人正以同样的坚韧对抗着流沙。这种平行时空里的攻坚,让同学们明白:无论是铸剑还是护绿,本质都是对家园的守护。
在哈尔盖普氏原羚科普馆,监控大屏里跳跃的“滩黄羊”让同学们屏息——这种比大熊猫更濒危的物种,曾因草场退化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末,数量已不足130只。当了解普氏原羚这一濒危物种数量已经恢复到3400只时,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同学在笔记本上默默写下:“科学家隐姓埋名造核弹,保护者风餐露宿护生灵,他们都在守护‘不可能’的希望。”
湿地放流中的知行合一
仙女湾湿地,同学们捧着青海湖裸鲤鱼苗走向溪流。研学老师讲解:“这些‘水中活化石’曾因过度捕捞濒临枯竭,如今通过增殖放流,青海湖的生态链正在修复。”当银鳞闪烁的小鱼跃入水中,就像当年科学家把核爆数据变成蘑菇云,我们也在用双手让生态蓝图成真。这句话让在场的师生瞬间共鸣——“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正是将理想转化为行动的实践品格,而生态保护,恰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夕阳正为青海湖镀上金边,同学们分享感悟时说“在原子城懂得了什么是‘把生命交给国家’”,“治沙人的手,科学家的手以及每一位生态人的双手,都在书写坚守”。这场研学的深意,或许正在让青少年看见:从金银滩的核爆基地到克图的治沙林带,从普氏原羚的守护到裸鲤放流的溪流,中国人对家国的诠释,从来都是热血与理性并存,激情与坚守同在。当新一代青年既能在历史的褶皱里读懂奉献的重量,又能在自然的脉动中找到行动的方向,“两弹一星”精神与生态保护理念,便真正在青春中完成了传承。
活动尾声,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校长马生清,将一面写有“科学守护国家公园,担当践行家国情怀”的锦旗,郑重授予境尚自然负责人颜生云手中。马生清说:“此次研学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也为推动科学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和担当。”
颜生云表示,境尚自然一直致力于将研学旅行打造成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二课堂。相信在未来,境尚自然将继续秉承“科学、创新、责任、担当”的理念,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服务,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研学旅行中收获成长和进步。(王江江)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