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沙海奏响“两山”之歌
在中国西北广袤的土地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依偎在黄河之畔,与腾格里沙漠毗邻。这里曾饱受风沙侵袭之苦,生态脆弱、发展受限,但中卫人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用智慧与汗水编织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将昔日的沙海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
光伏板下种植柠条、花棒等灌木。潘战国摄
风沙之殇:
生态困境下的艰难抉择
20世纪中叶,中卫人民的生活被风沙的魔爪无情撕扯。腾格里沙漠边缘,风沙像是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向城市和农田扑来。每年春秋季节,狂风裹挟着黄沙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沙尘味,居民们出行举步维艰,庄稼被沙土掩埋,大片良田逐渐荒芜。
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中卫人民与沙漠的抗争艰难而曲折。他们尝试各种办法阻挡流沙,从简单的草方格铺设到土沙障设置,一路摸索前行,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可收效甚微。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严重制约了中卫市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中卫陷入了发展困境,迫切需要寻找一条破局之路。
科技赋能:
科学治沙点亮希望之光
中卫人民深知,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先治理好风沙,守住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绝境之中,中卫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踏上治沙征程。历经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发明了麦草方格治沙法,用最朴素的材料——麦草,在流沙上编织出一个个方格,宛如为沙海穿上锁甲。它有效降低风速,阻止流沙移动,为沙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沙拐枣、花棒等耐旱植物在麦草方格的庇护下顽强地生根发芽,绿意开始在这片黄沙之地悄然萌发。小小的麦草方格,锁住了流沙,固定了肆意扩张的沙漠。
为了加快治沙进度,当地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周边农民参与其中。许多农民起初半信半疑,担心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不到回报。在政府引导和补贴政策支持下,他们逐渐鼓起勇气加入治沙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惊喜地发现,植被覆盖率提高后,风沙明显减少,自家的农田产量也稳步上升,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这一变化让农民们信心大增,治沙的热情愈发高涨。
从最初的沙坡头试点,到如今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麦草方格如同繁星般散布在沙漠之中,形成了一道壮丽的绿色屏障,成功遏制了沙漠的扩张势头。据统计,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卫市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5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2%,黄河以北150万亩沙漠重焕生机,黄河中卫段的输沙量也大幅下降,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中卫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生态文旅:
蹚出“金山银山”新路径
有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中卫人民开始思考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他们敏锐地发现了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决定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沙坡头景区率先开启转型之路。在治沙成果之上,景区打造了沙漠风情体验区、黄河湿地观光带等多个特色板块。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乘坐骆驼穿梭于沙漠之中,感受大漠孤烟直的壮美;也可以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领略母亲河的波澜壮阔;还能漫步在绿树成荫的黄河湿地,欣赏百鸟争鸣的生态盛景。景区还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民俗表演活动,如打铁花、舞龙舞狮等,让游客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体验到浓郁的西北风情。
与此同时,中卫市还积极拓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外延。一些原本因风沙肆虐而荒废的村落,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集休闲度假、农事体验、乡村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在金沙岛附近的小村庄,村民们将自己的宅院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美食和舒适的住宿环境。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参与农作物种植,体验农耕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惬意。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如今,中卫市的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市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8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攀升,成为中卫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中卫人民在守护生态的同时,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绿色发展:
砥砺前行绘就生态新画卷
在尝到生态红利的甜头后,中卫市并未止步,而是持续深化对“两山”理念的实践,积极探索更多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生态化、高端化迈进。
中卫市坚持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凭借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林光互补”“草光互补”为突破,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一座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沙漠戈壁中拔地而起,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入驻,不仅为中卫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已完成光伏工程治沙14.5万亩,新能源装机达1200万千瓦,中卫“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向全球推介。
同时,中卫市还积极推动传统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在黄河灌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浪费;引导农民种植耐旱、耐盐碱的特色农作物,如枸杞、硒砂瓜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如今,中卫的枸杞、硒砂瓜等特色农产品已畅销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此外,中卫市还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中卫市持续发力。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为众多珍稀鸟类和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繁殖的乐园;推进贺兰山等周边山脉的生态治理,封山育林、退牧还草,逐步恢复山脉的生态植被,增强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大对城市绿化美化力度,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沙漠无界,治沙有心。2025年,中卫市勇担宁夏荒漠化防治主战场使命,锚定118.2万亩年度治理目标,重点抓好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53公里防风阻沙带锁边合龙任务,坚持科学治沙方略,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广蓝藻治沙、机械治沙等新技术,实现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全面锁边,推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深化宁蒙甘跨区域合作,联防共治,通过技术共享与科技赋能,共同筑牢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跨省区域生态屏障。
中卫市在“两山”理念实践中,书写了从风沙之殇到生态奇迹,再到绿色崛起的动人故事。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卫人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唐希明 田小武 杜丹怡)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