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呼吁——加强湿地长期保护 助力可持续发展
7月24日至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保护湿地,共筑未来”,来自公约缔约方、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代表围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湿地城市建设以及湿地保护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探讨。其间举办的部长级高级别会议还通过《维多利亚瀑布城宣言》,呼吁各国与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等加强合作,共同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生态遗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调节水源、增强气候韧性、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今年7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湿地展望》,受土地用途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上升与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等因素影响,全球湿地正以年均0.52%的速度流失,这一趋势延续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已十分明显。
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了湿地在保障生态健康、提供生计和支持全球生态体系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呼吁各国将增强气候韧性作为优先事项。《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湿地对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加大对湿地恢复与保护的投资,同时呼吁青年群体等参与湿地保护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姆雷玛表示,加强湿地保护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该机构致力于加强湿地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全球湿地保护寻找更优解决方案。
会议期间,来自16个国家的31个城市的代表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湿地公约》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表示,缺乏规划的城市扩张引发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湿地公约》启动“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机制,鼓励城市保护湿地,并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规划。在此次获得认证的31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有9个来自中国,分别是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和湖南岳阳。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曾于2022年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此次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闫振表示,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经历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转变,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近年来,中国通过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政策制度、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中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红树林面积净增加0.83万公顷,是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通过举办专题国际培训班的方式与各国共享经验、共谋合作,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据中国代表团介绍,本届大会上由中国联合多国提出的两项决议草案获得通过,内容涉及呼吁各国加强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以保护和恢复候鸟迁飞通道及其关键湿地栖息地,以及倡导将新技术与传统知识融合应用于湿地保护、恢复、管理与合理利用。中国代表团还举办了以“湿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边会。蒙巴在会上表示,中国在湿地保护领域成效突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措施,期待中国与国际社会分享更多湿地保护与治理的经验和做法。(记者 戴楷然)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