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天空精灵”保护网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鸟类具有捕食调节、播种授粉、营养循环、环境指示等多种生态功能,比如鹰隼等猛禽可以控制野兔、旱獭等啮齿类动物种群数量,保护草原植被;雁鸭取食水草藻类、莺雀捕食森林害虫,可以维持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种群衰退、气候变化影响等因素,我国鸟类保护形势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做好鸟类保护工作,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有关部门发布《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国家保护鸟类等犯罪行为。同时,在鸟类影像和鸣声人工智能识别、环境因子物联网监测传输、生态特征变化预测和预警等智慧感知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积极进展,为科学护鸟提供有力支撑。
鸟类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数据显示,我国观鸟爱好者已达34万人,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鸟儿的千姿百态,也在盗猎举报、野生救助、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保护鸟类,人人有责”蔚然成风。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鸟类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为全球濒危鸟类种群恢复作出积极贡献。比如在开展朱鹮拯救保护的过程中,我国帮助日本、韩国建立人工繁育种群,实施放归自然,向世界讲述了共同保护朱鹮、完善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国故事。
全方位织密鸟类保护网,让“天空精灵”自由飞翔,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作者:吕偲 为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报记者董丝雨采访整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