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黄河中游在此形成“S”形大弯,一河、一曲,山西忻州河曲因此得名。
盛夏时节,黄河岸边,鸟语和鸣;阡陌之间,青山环抱。
黄河流域河曲段。人民网 张超宁摄
曾几何时,这一片土地沟壑纵横、风沙肆虐、灾害频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河曲馆,工作人员用一组数据描绘着当时环境的恶劣:“194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08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81.3%,森林覆盖面积只有0.3%。”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平地少、陡坡多,盼雨又怕雨,雨不来没水,雨一来田地却成了跑土、跑水又跑肥的三跑田,根本没法生活。”
“难道再去走口外,讨生活?”
不!一代代河曲人接续奋斗,战风沙、治流域。
“你看这张照片,为了治理新尧沟,苗混瞒一家吃住在工地。”解说员吕抒燃告诉记者,河曲先后涌现出造林护岸、领路建社的贺六十九,提出“生前造林、死后看树”的苗二满红,治烂河滩、建米粮川的王海元等一批植树种绿的先进人物。
2023年,随着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启动,河曲县把沿黄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关键之举,对黄河流域河曲段进行切片分块,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组建10个专项工作组,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426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73.36平方公里。
田巨峁村,一个昔日沟深坡陡的小山村,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不仅高标准完成了7.5公里的通道绿化与8000亩的荒山造林,更在整沟治理后实现了整村搬迁。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荒山秃岭,一下雨就水土流失严重。”田巨峁村的村民李大爷回忆起过去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这山,这水,这林,都是我们这些年一点一滴努力换来的。”
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文须雀。郭耀庭摄
“山青了,水绿了,河曲还有了自己的天鹅湖。”吕抒燃介绍,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河曲县成功打造了黄河湿地公园、沿黄绿色生态长廊等生态景观,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吸引了各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记者来到河曲黄河湿地公园,各种鸟鸣不绝于耳。目前,这里有黑鹳、遗鸥、白尾海雕、白枕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天鹅、鸿雁、白琵鹭等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湿地鸟类占山西湿地鸟类种类的70%以上。
“天鹅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需要水质好、空气好、食物丰富的优质环境。”吕抒燃笑着说,“挑食”“讲究”的天鹅们连续几年“落户”黄河湿地,正是河曲县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印证。
唐家会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大棚种植。人民网 张超宁摄
好风景也带来好“钱”景。
沿着黄河旅游公路一路向南,便是忻州市河曲县唐家会村。依托黄河文化、生态等优势,村子搞起了玫瑰观赏园、鲜食采摘园、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年稳定收入180万元以上。
“以前我们村是纯农业村,村民们并不富裕。现在,一天单门票收入也有五六千块。”唐家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永贵的话里充满骄傲,“乡村特色旅游已经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要和旅行社合作,一起壮大旅游经济。”
如今,以绿为底色的璀璨画卷还在延展。河曲正大力推进西口古渡、临隩公园、黄河湿地公园、弥佛洞等景点打造,夯实沿黄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马立明、桑莉媛、麻潞、赵芳、卢鹏宇、董童、张超宁、马梦迪)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