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0载接力治沙改写北纬40°生态奇迹

2025-05-16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8

在祖国北疆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群人用70载坚守与拼搏,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筑就了一道绿色长城,探索出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书写了中国防沙治沙史上的传奇篇章,他们就是荣获“北疆楷模”称号的磴口防沙治沙群体。从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绿进沙退的生态家园,磴口县的治沙之路,是人类与自然顽强抗争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磴口县工人正在铺设草方格

风沙之痛:瀚海狂飙的肆虐年代

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乌兰布和沙漠广袤无垠,426万亩沙海占县域总面积的77%,是华北、京津地区沙尘暴的重要尘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磴口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04%,流沙侵田、风沙掩村成为常态。“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的俗语,道尽了当地百姓对风沙的无奈。据粮台村村民贾树清回忆,当时的沙漠寸草不生,沙丘如浪涛般翻滚,一夜之间便能吞噬庄稼与房屋,迫使村民背井离乡。

精神传承:三代人接力的绿色奇迹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义务植树,到改革开放后的承包治沙,再到新时代的系统治理,磴口治沙群体用三代人的坚守诠释了“三北精神”。1950年,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上任伊始,便遭遇风沙侵袭的严峻考验。面对流沙掩埋农田、侵蚀家园的危机,他发出“向沙漠进军”的号令,开启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的防沙造林行动。他带领干部群众扛锹抡镐,在沙漠边缘构筑起308华里的防沙林带,营造黄河护岸林,为后续治沙奠定了基础。杨力生的身体力行,成为磴口治沙精神的火种,在此后70年间代代相传,黄伟、乌汉图、韩应联、孙文明、张景波、何文强等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顽强毅力和接续奋斗,征服了乌兰布和沙漠这头“红色公牛”。

模式创新:科技赋能的绿色密码

“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磴口模式,成为荒漠化治理的样板。在刘拐沙头“一号高地”,科研团队长期开展风力监测与风洞实验,研发出适合干旱区的造林技术体系。巴彦淖尔市与毗邻盟市联防联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将光伏产业、有机奶业、特色农业融入治沙实践。光伏板下种植甘草、苁蓉等沙生植物,既防风固沙又创造经济效益,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的良性循环。

数据见证:生态蝶变的量化奇迹

截至2023年,磴口县累计完成生态治理80万亩,沙区林草覆盖度从0.04%提升至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由7700万吨骤降至370万吨,降低94.7%。全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75.5亿元,直接带动5000余户沙区百姓增收。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数据显示,经过治理的区域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8%,植被群落稳定性提升40%,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成为荒漠生态系统修复的典范。

时代担当: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这里是黄河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守护!”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韩应联如是说。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重要战场,磴口县将防沙治沙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与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协同推进库布其—毛乌素—乌兰布和沙区综合治理工程。2024年启动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现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全覆盖。构建起联防联治的生态安全体系,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站在刘拐沙头极目远眺,黄河北缘的绿色缎带随风摇曳。这既是磴口治沙群体70年奋斗的勋章,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画卷。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磴口模式不仅修复了生态,更重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未来,磴口县将继续在科技赋能、产业驱动、全民参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不懈奋斗,让这抹绿色在北纬40°线上永恒闪耀。(敖东 郭利平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