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科普 | 海南长臂猿:雨林中的高歌者

2025-09-26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20

晨光熹微,海南热带雨林深处传来一阵清亮悠长的啼鸣,划破了山野密林的寂静,那是海南长臂猿的晨歌,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海南长臂猿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生动证明。

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作为海南岛的“原住民”,海南长臂猿在这个岛屿上已经居住了万年以上。1992年底,考古学家在对三亚落笔洞这一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便采集到包括长臂猿下颌骨及牙齿在内的一批动物化石。

在1511年至1934年之间的29种海南方志中,琼州府、崖州、儋州等的府志、州志、县志均记载有猿,只不过不叫“海南长臂猿”,而是以“猨”“通臂猿”“乌猿”“石猿”等名称出现,其中“猨”是“猿”的古称,“通臂”形容猿之臂长,“石猿”指猿之小者,“乌猿”则因成年雄猿通体黑色而名之。

海南长臂猿是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它们的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呈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雄猿通体黑色,体型比雌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雌猿则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

海南长臂猿拥有修长的手臂和优雅的身姿,在树上攀缘自如,能够在树冠间轻松摆动,穿梭于雨林的高处。它们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

海南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其生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但它们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也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树干上仰天而卧。

海南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家族结构稳定而温馨,一般以3—5只至7—8只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有时甚至每群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扰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家庭成员间通过复杂的叫声和肢体语言进行沟通,这些声音不仅能传递位置信息,还能表达情绪与警报。

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的主要食物有130多种植物,以植物的果实为主,尤其喜食毛荔枝、野荔枝、猕猴桃、高山榕、重阳木等树种的果实。在果实比较少的季节也吃植物的嫩叶、花和少量的动物性食物,如飞蚁、虫蛹、蜘蛛、鸟蛋等。它们善于利用森林中的资源,灵活调整食谱以适应环境变化。这种多样的饮食结构不仅反映了它们对热带雨林生态的高度适应能力,也进一步说明了保护其栖息地的重要性。

清晨的露珠或雨后积存在宽大树叶上的雨水,是海南长臂猿一天中最主要的水分来源。它们一般只喝积存于大型叶片凹面的雨水或露水,极少到地面寻找水源。这种独特的饮水方式减少了与其他地面动物的竞争,也避免了许多潜在的危险。这种生活习性进一步体现了海南长臂猿对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与适应。

每天清晨,它们的歌声都会划破雨林的寂静,成为雨林生机的最佳证明,优美的鸣啼声也为它们赢得了“雨林歌王”的美称。它们通过鸣叫来标记领地、维系家庭关系,甚至在遇到危险时发出警报。每只长臂猿的叫声都有细微差别。科学家们曾在监听点记录到一个猿群连续数日的叫声模式,发现其声调变化与天气、食物分布密切相关。

海南长臂猿喜热畏寒的习性并非与生俱来,在晚更新世大理冰期来临时,它们通过陆桥迁徙至海南岛,随着冰期结束,海南岛的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海南长臂猿也在这片热带雨林中繁衍生息,演化出独特的生态习性。之后又在长期的地理隔离分化下,逐渐适应了海南炎热潮湿的环境,也形成了独立的长臂猿物种——海南长臂猿。它们不仅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更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亿万年的生命传承。

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长臂猿几近灭绝,仅剩7只至9只,幸存于霸王岭热带雨林中。面对海南长臂猿极度濒危的状况,中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综合保护措施。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通过补植高山榕、重阳木等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增加其食物来源。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时,监测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为4个家庭群、30只。2024年监测到7个家庭群、42只,家庭群数量最多达9只,种群数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对于两到三年才能繁衍一代的海南长臂猿来说,是非常不易的成就。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海南长臂猿的生活环境正在逐步改善。目前,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已达3万亩,完成栖息地修复4600亩。在专业攀树师的指导下搭建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在分割的栖息地间自由行动。这些廊道有效解决了栖息地破碎化问题,使海南长臂猿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活动和觅食。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和实时监测系统,持续记录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和行为模式,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地社区也积极参与,通过生态补偿和环境教育,使居民成为保护行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不仅是自然保护的成功范例,也为全球濒危物种的拯救提供了宝贵经验,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智慧、海南方案、霸王岭模式”。这一成功案例证明,通过科学规划、持续投入和社区参与,即使是最濒危的物种也有希望摆脱灭绝的命运。(冉景丞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河南宝天曼保护区举办外来物种科普讲座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