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林长+森林旅游” 美了山川富了民
“好山好水好风景,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淅川。我开的农家乐一年能挣10多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9月7日,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石桥村农家乐负责人韩吉旺说。这是淅川县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行“林长+森林旅游”模式,加速了淅川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曾面临严峻的石漠化挑战。面对这一生态难题,淅川持续增绿,实现了荒山变景点的绿色蜕变。“十三五”以来,淅川县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38.2万亩石漠化土地重披绿装,环库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7%,在环库环城周边打造了马蹬白渡、老城武贾洲等生态旅游点13个。
马蹬镇白渡区域原本是光秃秃的石头山。2017年,淅川县整合林业、水利、移民等单位投资8200万元,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设计原则,实施灭荒造林,栽植有樱花、海棠、五角枫、软籽石榴等生态经济林2.5万亩,建成了环库生态经济景观带。“石头山变成花果山。白渡区已成为库区石漠化荒山治理的典范,还为市民增加一个春季赏花的好去处。”淅川县马蹬镇负责人介绍。
九重镇汤山公园遗址原先是修建拦水坝和水泥厂采矿遗留的废弃矿口,山体损毁严重。淅川县共投资6亿多元,修复矿口和整治梯田800余亩,完成高标准荒山绿化1800亩,修建主次干道16条,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移民纪念馆、迎宾广场、湿地科普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曾经千疮百孔的山岭,现已变成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水源涵养于一体的山水公园,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带动周边10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登汤山、观渠首、赏百花、望丹江,也已成为当地旅游热线。
“在城区,我们实施改建扩绿、道路补绿、见缝插绿行动,建成5条城市景观大道,打造6个城市森林公园、10个游园休闲氧吧。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31%,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33平方米。”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说。
与此同时,淅川县采用“林长+活绿”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公房、农房资源,将陈旧农房打造成特色民宿,展现和美农村新风貌。目前,全县培育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建成省级生态旅游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林旅融合产业园40个。
为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淅川县健全县、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设立各级林长430名,科学划定“一长四员”基层网格388个,逐地逐片落实责任主体。“淅川县累计投资4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智慧林长数字化管理云平台,精准掌握巡山护林动态,促进林业管理全线升级。”淅川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天坤介绍。
目前,淅川县旅游收入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话题火爆网络,全县旅游年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综合效益达70亿元,2万余人靠着“家门口的好风景”实现就业。(周桃龙)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