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总导演:在学思践悟中认识自然资源“大管家”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国洪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烈共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总导演李文斌撰文分享感悟,畅谈自然资源工作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在学思践悟中认识自然资源“大管家”
李文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总导演
自然资源部,一个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新生”部门。在很多普通人的印象中,它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知道我们国家的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都归自然资源部管理,但对这些资源如何管理、管得怎么样了解不多。借着策划制作大型专题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的契机,笔者深入自然资源部,与关志鸥部长、刘国洪局长,以及不同业务口的同志进行了多次细致透彻的交流,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然资源部这个自然资源“大管家”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部门,自然资源部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制度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正在将指导思想逐渐化为身边现实,更好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这个自然资源“大管家”如何助力“两山”转化、实现绿色发展?在笔者看来,从它的一些“兼职”身份入手,可能更容易感知自然资源工作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它是规划“设计师”,实现“多规合一”,为美丽中国绘好底图。建立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让我们的发展不破底线、不越红线。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将最具价值、最需保护的生态空间严格保护起来,从源头上避免无序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绿水青山提供了最根本的空间保障。
它是资源“会计师”,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掌握“一套数”、建立“一张表”,推动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立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自然资源部在自然资源资产“有什么、有多少、谁所有”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账本实,为相关决策、评价与监督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它是生态修复“工程师”,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筑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欠账,自然资源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改变过去“单兵作战”、零敲碎打的治理模式,布局实施了山水工程、“三北”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同时,大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蓝色海湾”整治等行动,让伤痕累累的矿山重披绿装、让退化受损的海岸线恢复生机。这些大规模投入和系统性治理,有效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颜值”和整体功能,使得“绿水青山”的底色更足、价值更高。
它是耕地“守护卫士”,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守护国家粮食与生态安全。它还是自然资源利用的“督导员”,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海洋事务“协调员”,监督实施海洋战略规划,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地质矿产“勘探师”,大力找矿、科学管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发掘有形资源中的无形价值,让更多无形价值可感可知,自然资源部就是这样一个身兼多职的“大管家”。它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底线、生态保护修复提升“颜值”、节约集约利用倒逼转型、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价值,构建了一套串起“保护—修复—利用—转化”的治理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与生态基础。期待这位“大管家”未来继续为我们铺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新图景。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