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嫩江源的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
白桦树的绿色渐渐褪去,落叶松的针叶正在变成金黄,大兴安岭的秋天已经到来。
南瓮河和其他20余条河流在永久冻土层上静静流淌,森林、草甸、湖泊、溪流……秋风吹过的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纷呈,物种多样。
这片总面积约22.9万公顷的土地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岛状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寒温带湿地之一。
南瓮河嫩江源 王金江摄
9月5日凌晨4时20分,保护区科研中心工作人员冷忠立已开始复盘前半夜的监测影像,“东方白鹳的幼鸟最近都没有回巢,昨天回来的只有两只成鸟。再过一个月,它们就会飞走。”
保护区目前共布设55处196个生物多样性监控摄像头,还布设有100部自组网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显示,旗舰物种在持续恢复。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南瓮河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是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之一。近年来,保护区通过水系贯通、禁渔护鸟等措施,东方白鹳栖息环境持续改善。去年秋季,保护区一处监测点曾监测到12只东方白鹳。
“6月,我们又发现了2处东方白鹳新巢。现在,保护区内共发现有3处东方白鹳天然巢穴。”冷忠立介绍,自首次拍摄到东方白鹳天然巢穴后,东方白鹳就成了这里的“明星”。“东方白鹳对栖息地要求极高,新巢穴的出现,说明湿地环境越来越适合它们生存。”
保护区还有一对东方白鹳“老房客”,工作人员已经对其巢穴连续监测了5年,今年它们产蛋5枚,且全部孵化,长成幼鸟。
目前,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偶见率稳步增加。2021—2024年,保护区监测记录了东方白鹳从来到走的全过程,并记录到它与驼鹿、猞猁、狼、狍同框的珍贵影像。
猞猁 金跃摄
为提升监测效率,保护区近年引入了自组网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巡护系统,通过整合红外相机、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物联网监测设备,结合AI鸟类识别技术,实现对东方白鹳、白枕鹤、白鹤、灰鹤等珍稀鸟类的精准追踪。
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刘曙光表示:“今年,我们计划再增设200部自组网红外相机,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范围。”
2024年,南瓮河保护区正式加入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首次环志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松雀鹰,实现了为中大型鸟类佩戴卫星追踪器零的突破。
旗舰物种驼鹿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驼鹿,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大,能上山会潜水,被称为水生植物的“运输工”,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南瓮河保护区是驼鹿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驼鹿 刘亮摄
刘曙光说:“驼鹿的栖息地选择与湿地植被、水源条件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状况。”
2023年,中国林科院科研团队在保护区开展了针对驼鹿种群的监测项目。
科研团队利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传感器,快速监测驼鹿的活动轨迹和栖息范围。同时利用双光传感器,对可见光和热红外的成像进行实时采集。
调查发现,南瓮河地区的陆生植物,包括部分水生植物,都可以依靠驼鹿实现种子传播。
“驼鹿在进食过程中会把水生植物挑起来。这些植物一部分顺着水流传播到下游地区,又有一些挂在驼鹿身上,随着驼鹿的移动传播开来。”保护区保护管理科主任赵治军说,部分水生植物原本需要耗费数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能扩散的领地范围,驼鹿可能仅需要一次移动就可以轻松完成。
2009年考察报告显示,保护区记录到的驼鹿种群数量为10只左右,猞猁数量非常少,紫貂已难寻踪迹。2023年保护区综合考察结果显示,驼鹿的种群数量为398±88只,猞猁的种群数量为105±49只,紫貂的种群数量为174±71只。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黄锐表示:“目前,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309种,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说明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眼下,保护区正在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全域感知底座,精准掌握驼鹿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情况。以无人机为核心,构建空中探测体系,定期巡查重点区域和生态廊道。按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保护地发展要求,构建生态物联网感知系统,实现集团保护地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截至目前,监测体系覆盖面积达到了15.41%。
保护区管理局还与多所科研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展了水生植物专项调查,与中国林科院开展了驼鹿种群监测,与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了植物资源调查,与中国环科院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估等。
黄锐说:“通过科学关注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保护区为寒温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建议。”(徐凡 姚正翩)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AI助力秦岭保护“智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