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让圈养大熊猫优生优育的“熊猫人”

2025-09-10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69

杨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科研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工作者。2010年,他从四川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毕业,来到熊猫中心雅安基地实习。

对于学习野生动物相关专业的人来说,能接触到旗舰动物的保护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杨波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一边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一边继续深造。2013年,杨波从四川农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毕业,随后成功应聘熊猫中心科研助理一职。

在野外山林,感受“熊猫人”的初心

和起初在雅安基地饲养大熊猫的工作不一样,初到熊猫中心的杨波,第一个工作岗位在卧龙核桃坪基地,参与的工作是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

人们保护大熊猫的方式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及生态系统,常见的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主要是人工圈养繁育大熊猫,开展系列研究,待到圈养种群壮大,则将圈养大熊猫通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生濒危小种群栖息的地方,补充壮大小种群,实现遗传多样性,让大熊猫不至于灭绝。

在卧龙核桃坪基地,杨波主要参与大熊猫“张卡”与“张想”母子的野化培训工作。这也是至今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项工作任务。那时,“张卡”带着雌性幼崽“张想”在核桃坪基地后山的二期野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如果顺利,“张想”将在当年放归野外。杨波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去监测这对大熊猫母子的生活情况。

早上,带着食物和无线电监测仪器从山下往山上爬,崎岖的山路要不了多久就让人大汗淋漓,持续不停地野外行进也会让疲劳的双腿止不住发抖。蚂蟥、蜱虫等司空见惯,偶尔跳出来的如藏酋猴、野猪等野生动物常常吓人一跳。这些对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杨波来说,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看到前面的同事走得那么轻松,我挺佩服的。”回忆往昔,杨波有些腼腆,“我想,过不了多久,我应该能和他们一样。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一年不行就两年。没想过放弃。”

2013年11月,“张想”成功放归野外。作为首只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张想”不负众望,它给人们带来了成功存活12年、成功参与野外大熊猫繁育等惊喜。

“那个时候,说要放归‘张想’我们都很高兴,毕竟它成功通过了考核。当它头也不回走进密林,快速消失在我们眼前,其实还有点难过,真的不舍得。”回忆起当时放归“张想”的场景,杨波仍历历在目,“但是,野化培训放归团队的同事们告诉我,我们开展大熊猫迁地保护,让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这是‘熊猫人’的终极目标。”

繁殖生理研究,一份有味道的工作

在卧龙核桃坪基地工作一年半后,根据工作需要,杨波来到大熊猫繁殖生理室负责大熊猫的激素监测和内分泌研究,目标是让圈养大熊猫优生优育。

杨波在处理采集的大熊猫粪便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在每年的大熊猫繁殖季节,杨波每天奔走于大熊猫繁殖场与实验室,观察大熊猫的发情行为,采集尿液与粪便。通过尿液雌激素水平和行为表现,综合判断大熊猫发情程度,掌握大熊猫发情行为高潮期,最终协助完成大熊猫配种。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一致,还需要经常加班参与大熊猫繁殖工作,尤其每年的3月至5月是大熊猫发情的高峰期,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大熊猫发情期结束后,杨波就要回到都江堰基地的实验室,开展大熊猫的内分泌研究工作。熊猫粪便啥样子啥味道?杨波很有发言权。他说:“所谓内分泌研究,说得通俗点,就是在实验室里与大熊猫的粪便、尿液打交道,测定其中的激素含量。提到粪便,这是个难缠的家伙,尤其是进行预处理时,首先需要将粪便冷冻干燥,筛取干燥好的粪便粉末。因为粉末很细小,会在实验室四处弥漫,所以操作时就必须全副武装,戴头套、戴口罩、戴手套,尽量把自己裹得严实点。冬天还好,夏天温度高,我们裹得又严实,汗水和闷热一直侵袭着身体,那滋味蛮‘爽’的。”

杨波几乎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机械式重复。说工作内容简单,但要把每件工作干好,把每一个数据都做准确,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严格的数据分析及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实验室生活很平凡,但要经得住枯燥,时刻保持注意力,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一直坚持下来直到实验结束,也不平凡。

正是因为有杨波这样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的努力,如今,大熊猫的繁殖生理研究取得了系列突破,推动大熊猫保护研究迈向了新的发展进程。

积极投身科研,将赤子忠心写在大地上

除了做好繁殖生理研究方面的工作,杨波还主动参与大熊猫其他科研项目。他说,大熊猫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面临野外小种群灭绝、圈养大熊猫种群疾病等挑战。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者,他将用实际行动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融入工作中。参加工作的12年来,杨波共主持了4项科研项目,参与15项研究,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中文核心文章20余篇、SCI文章7篇,参编学术著作2部,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各1项。

对于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杨波是这样看待的。他说,科研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可以说世上没有“一个人的科研”。一个课题、一个研究方向、一个研究内容,都需要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和当前的科技支持等,最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方案,在团队的合作下,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实施。我们每个“熊猫人”的岗位不同,每一代“熊猫人”的历史使命也不同,但我们的初心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保护大熊猫的安全和健康,并对整个野生种群进行持续性保护。

展望未来,杨波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说,我本身就是一个很喜欢动物的人,所以上大学时选择了野保专业。在熊猫中心的10多年来,有欢笑有汗水,有付出有收获,这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今后我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科研工作中,助力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相信我们的科研团队将继续在大熊猫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多突破。(黄杨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新一代核桃采收机让每颗核桃“触手可及”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