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林下养蜂实现生态经济共富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山林间已响起细碎的“嗡嗡”声。落衣沟村蜂农余元国掀开蜂箱盖,粗糙的手掌轻轻拂过蜂群,说道:“这山里的蜜,沾着草木的灵气呢。”
如今在唐家河,像余元国这样靠中蜂养殖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越来越多。
制度护航
“以前养蜂全凭老经验,哪知道啥叫生态红线?”在唐家河片区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班上,金桥村村民王秀兰感慨。去年夏天,她因随意摆放蜂箱,被片区管理人员上门劝导,“当时还不理解,现在才明白,保住了这片林子,蜜蜂才有饭吃。”
这样的专题培训已成为唐家河片区的常态。培训室里,生态保护专家手持地图,用红笔圈出核心保护区的边界:“这里的箭竹是大熊猫的主食,蜂箱必须退到百米之外。”另一边,唐家河管理处退休老职工、中蜂养殖专家鲜方海则蹲在蜂场里,手把手教大家给蜂箱消毒:“咱这土法子得改改,用艾草熏蒸既环保又有效。”
截至目前,唐家河片区从蜜粉源植物识别、调查与利用技术,到蜂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20余集课程,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大家收获满满。“现在村里谁都知道,入区养蜂得先办‘养蜂证’,持证还得守规矩。”落衣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指着墙上的《养蜂行为规范》说,制度这道“紧箍咒”,反倒让大家心里更踏实了。
精准管控
“2490箱,不多不少,正好是这片山林能‘养’得起的数。”唐家河片区社区科科长站在大屏前,指着实时更新的蜂箱分布图介绍。屏幕上,20户村民、2个合作社、1家企业的养殖点星星般散落在山林间,每个点位都标注着蜂箱数量和负责人信息。
在落衣沟村养殖点,蜂农贾友福正在填写当日的养殖日志。“你看这表格,蜂箱增减、取蜜时间、消毒记录都得记清楚。”他翻开档案本,里面还夹着年初签订的《生态安全承诺书》,“签字那天我就想,这不仅是给公家保证,更是给自己的饭碗兜底。”
唐家河创新推出的“一户一档案”管理系统,就像给蜂群装上了追踪器,实时追踪蜂箱数量、人员出入、设施搭建等动态信息,确保养殖活动全程可追溯、风险可管控,实现生态容量与产业效益的精准平衡。
产销两旺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唐家河的野山花蜜,挂勺不滴,入口回甘……”直播平台上,青川返乡创业青年王淑娟举着晶莹的蜜瓶,镜头前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唐家河游客中心唐家河自然集市里,余元国正忙着给线下游客装蜜,他的蜂蜜瓶上印着“唐家河”专属LOGO,“以前摆在路边卖,20块钱一斤还没人问;现在贴上牌子,60块钱一斤都抢着要。”
这样的转变,源于唐家河打造的全产业链赋能模式。技术员每月上门指导,教大家用45天自然成熟取蜜法,还帮着建立档案信息。“你看这养殖日志,哪天喂了糖水都记着呢,谁敢糊弄?”杨勇翻着系统记录说,正是这份较真,让唐家河蜂蜜通过了有机认证。
去年冬天,落衣沟村经济联合社的蜂蜜通过电商直播卖出1000余公斤,村集体账户上多了10万多元收入。村民拿到分红款时,68岁的张大爷数着钞票直抹泪:“守了一辈子山,终于靠山吃山,吃上了生态饭。”如今,片区正规划建设蜂蜜深加工车间,未来还将推出蜂蜜面膜、蜂蜡制品,让这抹甜蜜惠及更多山民。
夕阳西下,最后一批游客带着蜂蜜离开景区,山林间的蜂鸣声渐渐平息。余元国给蜂箱盖好保温布,望着远处黛青色的山峦轻声说:“蜜蜂懂报恩,你对草木好,它就给你酿甜。人也一样,守好这山,山就不会亏待人。”
在唐家河,这群小蜜蜂不仅酿出了舌尖上的甘甜,更酿就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篇章。(廖佳佳)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让圈养大熊猫优生优育的“熊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