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浙江农林大学团队发现并驯化半水生萤火虫新种

2025-08-20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40

盛夏,在四川省天台山科普馆、四川省青神竹里荧光艺术馆等地,每当夜幕降临,草丛间的一抹抹稳定而明亮的荧光便开始悄然闪烁。点点荧光显著提升了游客量,也点亮了夜空经济。

这些闪着荧光的夜精灵名叫“周氏萤”。它们不是普通的萤火虫,而是浙江农林大学“周氏萤”团队历经三年驯化成功的半水生萤火虫新种,成功破解了长期以来野生萤火虫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一场跨越12省的新种探索

萤火虫具有极高的生态、科学与社会价值。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我国明确禁止其野生活体售卖,非法交易20只以上即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然而,萤火虫在文旅、影视、科普等领域的需求旺盛,商业价值不断抬升,每只售价达5至20元,盗卖现象屡禁不止,野生种群保护压力巨大。

萤火虫

与野生种群遭到破坏相对应的是,国内萤火虫驯化面临栖息环境模拟难、营养供给保障难、繁殖周期同步难、行为调控实现难四大技术鸿沟。

“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野生种群,又能满足产业需求的路。”三年前,在“萤火虫产业第一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义平的指导下,森林保护专业学生、“周氏萤”项目负责人周颐带领团队踏上了探索之路。这支由多专业交叉组成的团队,在学校支持下,足迹踏及全国12个省29个市。一次偶然的野外寻觅过程中,他们在海南五指山发现了一种具有“稳态高亮”特性的突尾熠萤新种。经权威鉴定,该物种与已知物种存在明显差异,符合新物种标准,正式以负责人姓氏命名为“周氏萤”。

从不可能到可能的新种驯化

“发现新种只是第一步,驯化才是真正的硬仗。”周颐说,发现“周氏萤”这一新种以后,他们团队集中力量,针对半水生萤火虫驯化的四大难题,展开了系统性攻关。

周颐在寻觅驯化半水生萤火虫新种“周氏萤”

研究团队通过梯度实验反复调整,先后研发了活动区湿控系统、专用养殖设备及立体养殖系统,精准模拟野生栖息环境,成功破解了环境模拟难题。随后,他们深入调查野生食谱,开发出含优质蛋白的复合凝胶饲料,实现营养配置标准化,保障幼虫发育需求,攻克了营养供给难关。

繁殖是萤火虫新种驯化的关键。周颐和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调控环境参数缩短预蛹周期,定点使用蜕皮激素,将同步羽化率提升至85%以上,成功建立了核心种群数据库筛选优秀个体,实现繁殖周期同步。同时,他们还利用成虫生理特性,人工调控光信号、模拟性信息素激发求偶本能,通过“光信号+食物奖励”条件反射,实现成虫行为可控化。

为了更好地驯化出优良新种,在王义平教授指导下,师生团队以发光强度、繁殖能力和抗逆性为选育目标,筛选出前1%的优质个体,让“周氏萤”在各方面全面领先于现有驯化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康乐等昆虫学专家得知“周氏萤”的成功驯化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荧光经济”点亮共富路

2025年,周颐团队成立杭州萤晖生物科技公司,带着驯化成功的萤火虫新种,专注于“周氏萤”的规模化繁殖与应用。公司每年可繁殖近百万头“周氏萤”,单只售价6—10元,为娱乐场所、大型商场、文旅景区及科普场馆提供特色荧光场景服务。目前,公司已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采购合同,预计年底可实现营收超百万元。

比经济收益更动人的是其生态与社会价值。“周氏萤”的规模化供应,减少了野生萤火虫盗猎需求,直接带动30人就业,间接创造400余个岗位。团队成员也在项目中获得全方位成长,斩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

今年暑假,团队成员不惧炎热、密切协作,从室内养殖到野外调查,继续探寻萤火虫的发光密码。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推动“周氏萤”成为生态景观标配,中期开发萤火虫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成为全球半水生萤火虫驯化标杆。

“从实验室里的微光到产业中的星火,团队用三年攻坚,以科技赋能,让小小萤火虫点亮了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共富之路。希望学生们能带着这束来自五指山的点点荧光,继续点亮夜空经济。”王义平说。(陈胜伟

(本文图片由浙江农林大“周氏萤”团队提供)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摄影展亮相颐和园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