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四川美姑:驻村帮扶,育产业促振兴

2025-08-20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94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命题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以驻村帮扶为重要抓手,依托绿水青山,走出一条以林草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

送科技到林间地头

晨雾中的洒库乡,尼尼莫林钻进大棚。40平方米的空间里,2000个菌棒整齐排列,淡粉色的贵妃木耳如花朵舒展。尼尼莫林介绍,这批贵妃木耳5月试种,至今已采收4茬,预计能带来收入近5万元。

2024年12月,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驻村工作队与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赴什邡市调研,引入高附加值新品种——贵妃木耳。省林科院不仅送去菌种,还派出专家指导种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则给参与试种的农户捐赠了菌棒和辅料。

同样得到科技支撑的还有龙门乡。2024年,四川省林科院驻村工作队联合龙门乡政府试种羊肚菌并获丰收。“我们在品种筛选、种植技术等多方面实现突破,并编制了技术手册。”驻村工作队员彭天祥介绍,龙门乡羊肚菌产业帮扶基地即将落地,菌种由省林科院提供,田间管护交给农户,还将组织现场培训。

在龙门乡瓦古觉村,肉兔标准化养殖场为村民带来增收希望。“过去,村里主要种玉米、土豆,亩产量不高,冬日土地还会闲置。”瓦古觉村村支书吉尔牛西说,如今,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专家带来种养循环技术,指导村民利用冬闲田种植饲草,再混合玉米秸秆,加工成高营养的颗粒饲料,专供种兔繁育。兔粪经干湿分离后制成的有机肥料,既能肥田,又可销售,为村民再添一笔收入。

精准解难助村发展

晚上10点,柳洪乡卡哈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峻洁开着满载着新鲜羊肉的车驶向成都。一个月内,这辆“便民专线”还运出了120只土鸡、2头小牛,获得的3万元收入让12户村民缴清了医保。

再看洒库乡。村民只管种好木耳,加工销路全不愁。洒库乡乐美社区第一书记尹程龙指着印有“乐美彝家”的木耳包装盒说:“木耳由公司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还有四川省林草局‘以购代捐’,通过电商平台推介,让山货卖得更远。”

面对土地碎片化、低保户占比近三成的难题,巴普镇俄普村推行“借羊还羊”产业帮扶模式。俄普村村支书曲比拉布介绍,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协调养殖大户,为有干劲但缺资金的脱贫户提供繁育母羊与种公羊服务,启动资金由村集体先行垫付。驻村工作队队员吴从文说,村里还把岩鹰鸡苗捐给村民,激发村民创收积极性。

巴普镇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曦则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连农带农作用。面对空巢老人和残疾人家庭,他推动“以购代捐”,共计补短1.4万元。同时,为有智力障碍的脱贫户瓦西古后“定制”产业套餐——发放鸡苗40只、指导养猪8头,并帮助打通销路。今年6月,张曦还邀请媒体前来挖掘长寿文化,推广绿色果蔬。

培育产业新增长极

“这里将建起8000亩林药竹基地,黄柏固土制药,竹笋四季丰收,林下再种药材,一亩地挣三份钱。”站在瓦候乡山脊上,驻村工作队队员许戈说着发展规划。

实现建设目标,推进技术落地是关键。驻村工作队计划启动“滴灌式”技术帮扶行动:整合省、州林草技术力量,围绕黄柏与翠竹的最佳套种模式、高效整地技术、精准水肥管控及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等方面,针对基地管理员和合作社骨干开展阶梯式、周期性系统培训,目标是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乡土技术专员队伍”。

此外,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还将以全面提高林草资源质量为核心,优化资源利用、强化生态转化,系统构建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创新采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推动林产品生产加工与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林业产业新增长极。(王意迦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北京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