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外交官沉浸式体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雨后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行走在龙苍沟森林步道,河流蜿蜒流淌、森林生机盎然、山岳巍峨俊秀。来自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感叹道:“与荷兰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体量很大,很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国家公园对中国来讲是多么重要,花费了多大的精力来建设。通过参观,我看到的是一个建设完善的、绿意盎然的、很健康的场所,这里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8月17日至18日,由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的“驻华外交官走近大熊猫”活动顺利举行。来自新西兰、日本、比利时、荷兰、卡塔尔、马来西亚、澳大利亚7个国家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12位驻华大使、高级别外交官和保护组织代表,先后实地探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等地,沉浸式感受中国在大熊猫保护、生态建设及社区发展中的成果与智慧。
刚刚步入雅安基地,大白兔、兰台、白君3只大熊猫围坐一起吃竹子的场景便引得外交官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主任黄治向使节团介绍:“中心大熊猫的保护繁育每只熊猫都有清楚的谱系管理,每天都有详细的身体健康监测,每年都有繁殖计划,要通过专家论证才能够实施。繁育数量每年控制在15至20只,中心大熊猫种群去年年底已经达到387只。今年雅安基地已经有3胎刚出生的幼崽,估计很快就能和游客见面。”
据统计,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种群稳步壮大的背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等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宾们对中国大熊猫保护成效、特别是通过基因库建设保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举措频频表示称赞,认为这对推动本国野生动物保护有很大启发。
在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介绍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及科研监测工作。当得知基地在大熊猫野化放归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时,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石安妮非常欣喜:“比利时和中国有多年的‘熊猫合作情节’,中国在大熊猫低出生率等繁育挑战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也由于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栖息地等措施,而得到快速增长。中国还通过汇聚专家、组建实验室和专门研究团队,致力于提升大熊猫的健康状况和遗传学研究水平,支撑大熊猫保护研究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荥经入口社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80.3%的森林覆盖率使得入口处如时空之门般营造了另一番天地。“貊貊”体验空间内,科技与野性交织,森林光影秀、时空隧道、电子沙盘可视化平台等多种科普体验形式引得外宾连连惊叹。
随后,使节团一行来到龙苍沟发展村,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以前我是外出做石材生意的,后来听说我的家乡被规划为国家公园后便决定返乡创业,利用老宅办民宿。”1994年出生的鸽子花民宿老板周洪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政府给了我们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很多支持,有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品牌的号召,不仅能吸引省内休闲、度假的游客,还有很多省外,比如福建、青海等地的自然爱好者来这观鸟,民宿的生意很不错,利润也比较可观。”
看着昔日的乡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起特色经济,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感叹道:“这些居民其实本来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他们的根源就在这里。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些新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身份、态度都转变了,这是很开心的事。”
活动期间,完善的外事礼宾服务、细致的行程安排让代表团成员倍感贴心。不少外交官表示,通过此次雅安之行,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大熊猫,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在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成就,期待未来能在自然保护领域与中国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是中国生态保护的“名片”,更是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此次活动不仅让驻华外交官近距离了解中国生态保护成果,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未来将以大熊猫保护为纽带,推动更多国家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及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为推动中外在自然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果叮咚)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