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筑梦二十载 壮阔“两山”路 | “两山”理念20年

2025-08-15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94

2005年8月15日,一个令全世界耳目一新的科学论断在中国安吉余村诞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十载光阴流转,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强大正能量,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二十年砥砺前行,这一科学论断指引着中国破除“竭泽而渔”的发展桎梏,开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找到了破解保护与发展二元悖论的“金钥匙”。

回望二十年,中国的“两山”之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富民利民之路,也是一条惠及世界之路。

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8月8日,“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郑重宣布:践行“两山”20年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约48%,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58家增至2024年的2071家。

增减之间,是绿色生产力的生长。如今的湖州,聚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绿水青山间绘出了一幅绿色低碳发展的大美画卷。

跳出湖州,广州海珠湿地也以十年生态建设之功,从污水横流的万亩果园变为鸢飞鱼跃的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并辐射周边产业品质提升、转型,集聚50多家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绿色生产力蓬勃发展,带动周边地区 GDP至少提高4倍。

放眼全国,这种绿色生产力的变革,已从星星之火蔓延至中华大地,形成绿色发展的燎原之势。

“中国绿”在扩面。2012年以来,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复面积达1.2亿亩;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1.6亿亩,森林覆盖率超25%,八大沙漠一半以上在变绿……

绿色 GDP在增长。2012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至135万亿元,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地耗、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超过45%、26%、46%、35%;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落成,海洋和林草产业生产总值实现超10万亿元的“双突破”……

城市在告别“摊大饼”。2012年以来,“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完成全国683个城市城区范围确定,“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在2950万亩内,各地在用地减量中调结构、促提升、谋发展……

这背后是“两山”理念引领下,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中国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筹与平衡。

要保护还是要发展?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作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我们“拨开云雾见青天”。

作为自然资源“大管家”,自然资源部门立足“两统一”核心职责,直面“九龙治水”历史难题,重塑管理链条,厘清“山水账本”,上好“自然户口”,优化空间格局,划定“三区三线”,修复生态基底,创新资源配置,严守安全底线,建设“法治自然”,在端牢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的同时,全链条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两山”转化。

看城市,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强化资源节约利用,科学布局“三生”空间,将更多好山好水好资源留给人民。如今,22座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绿色”“宜居”“韧性”已成为城市闪亮底色。

看乡村,“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从省域到全国,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广袤乡村接续推进,让无人问津的“空心村”、隐于深山的“贫困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看矿山,我们全面推进矿业绿色转型,开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废弃矿山修复“疮疤”,创新探索矿地融合、“净矿”出让、智能矿山,让“矿在绿中藏”成为时代一景。

看海洋,我们严格管控围填海,推进美丽海湾、和美海岛建设,不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乘风破浪、耕海牧渔,向海问药、向海要蛋白,为“人海和谐”写下美丽注脚。

看山林,我们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森林里的山珍、野果、菌菇端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

看荒漠,我们驰而不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绿色长城”绵延万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风光,黄河“几字弯”逐渐展现出“金沙蓝海绿洲”的美丽画卷。

看江河,我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长江省份治污增绿、修复岸线、十年禁渔,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景象照进现实;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实惠”的承诺掷地有声。

中国用行动证明:发展与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体,而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辩证统一体,统一于绿色发展。

一条富民利民之路

2024年,浙江安吉余村涌入122万名游客打卡。这个诞生了“两山”理念的小村落,已然成为现代乡村的“大明星”。

在这里,废弃矿山成了咖啡店、老旧工厂变身零碳图书馆,100余场诸如观星、星空音乐会等时尚社交活动从年头一直排到年尾,一批年轻的“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在村里落脚生根,村民、村集体还可以通过农田、房子、竹林等资源资产入股来“分租金、挣薪金、拿股金”……

余村之变,如同一扇窗,折射出“两山”理念对中国的改变。新时代,人民之盼已变成绿水青山、美好河山。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的历史起点,新的时代重任,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答好人民之问。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标志着这一重要理念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进入“二十大时间”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人民所盼所愿与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

“两山”路上,顶层设计推动下,“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涌现:

甘肃张掖,大力保护祁连山生态,发展生态游、种植养殖多样化经营,完成35.1万亩林业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

福建三明,创新推出“林票”,通过“合作经营、量化权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改革,近8万林农受益增收,“不砍树也致富”成为现实。

宁夏贺兰山,昔日砂石荒滩历经修复,变身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连片产区。今年,当地葡萄酒综合产值有望迈进500亿元。

内蒙古乌兰布和,多方力量十几年持续播绿,终于将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改造成为蕴含无限生机的“沙漠绿洲”。蒙牛等企业还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条覆盖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在内的牛奶有机产业链,在沙漠里“种”出了有机牛奶。

青海玉树,千百年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当上了国家公园管护员、开起了民宿,吃上了“生态饭”,年均收入增加3万余元。

云南大理,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的“高原明珠”被擦亮,129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苍山洱海间崛起的绿色农业带动百姓致富增收,“洱海清、大理兴”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20年来,中国大地上,绿水青山持续点亮金山银山,一条富民利民之路正在不断延伸。

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生动注脚。

在江南水乡,“村咖”与新业态结合,引领乡村振兴新潮流。从废弃矿坑到广袤稻田,从水库坝顶到天然溶洞,处处都有“村咖”飘香。

在秦岭深处,“老宅”在设计师笔下化为精品民宿,让城里人流连忘返。在外打工的农人,纷纷返乡创业。

在东北雪村,“冰雪”遇上艺术,焕发出无尽生命力。村民们依托冰雪资源,“旅游饭”吃得有滋有味。

在南海之滨,“沙虫”与渔民共同绘出赶海新景。碧海银滩让小沙虫身价蹿升,成了渔民的致富宝贝。

20年间,“两山”理念造福于民,也让人民成为坚定的践行者。

田长、林长、河湖长们用脚步丈量大地,守护一方山水林田湖草;治沙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坚守,植下绿色,也植下希望;“海上环卫队”日夜守护碧海银滩,将蓝色还给海洋……当然,还有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用一次次生态保护之举、绿色低碳行动,构成美丽中国的重要支点。

回望20年,绿色发展的春风,在悄然间吹遍祖国山川湖海,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时代篇章。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总书记的殷殷叮嘱,如今已在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可感可知。

一条惠及世界之路

2020年3月起,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开启了长达1300公里的“长途旅行”。

它们穿越城镇、走过村庄,一路吃一路逛,沿途百姓主动避让、政府部门科学“开路”,象群最终安全回到“老家”。这场历时120多天的奇幻旅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在“人象冲突”已成为不少国家治理难题的当下,“短鼻象家族”的经历更显温暖动人,因而吸引全球目光。而这正是“两山”理念引领下的生动实践。

“两山”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不论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保护与发展共荣共生的道理。

这些质朴的话语,仿若一簇思想火种,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这样指出。

“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2018年,浙江“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颁奖词中如是评价。

“‘中国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2022,联合国在评选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时如此赞誉。

从秋风塞北到烟雨江南,从巍巍昆仑到滔滔南海,一个个“山水工程”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幅幅“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的壮美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千万工程”到“蓝色循环”,从林场建设者到防沙治沙科学家,越来越多中国生态治理项目、参与者摘得“地球卫士奖”,亮相国际舞台。

“两山”理念不仅重塑了中国发展路径,更超越了地域和时代局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给出中国方案、贡献东方智慧。

“两山”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大国力量——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绿色发展等全球性挑战严峻,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未来,也关乎全人类共同命运。

“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呼吁。

中国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坚定落实“双碳”目标,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国家之一;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实践不断深化,水电、风电、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点亮全球万家灯火……为了地球更绿,我们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合作,应对海洋灾害和气候变化;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首批签署国签署重要国际公约;建成南极秦岭站,更好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推动全球防沙治沙、湿地保护和国际合作;布局建设世界上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与俄罗斯跨境保护东北虎、在印度尼西亚助力红树林保护工程建设……为了世界更美,我们锐意进取、步履不停。

当来自中国的菌草在非洲大地生长,当中国的绿色矿山技术让塞尔维亚百年老矿“重生”,当中国节水梯田模式助力埃及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发展农业,当中国承建的光伏电站点亮阿联酋的灯光……每一次创新实践,都在印证着“两山”理念所展现的强大智慧与蓬勃生命力,其已成为联通世界的思想桥梁。

“中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当中,在发展模式上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这种引领是及时的、有远见的、鼓舞人心的。”正如许多国际人士所评价那样,“两山”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年来,从一个小山村出发,中国的“两山”理念已在全球播撒下绿色种子,并逐渐成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常青之树。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人类社会同球共济,这条“两山”之路正在通往更广阔天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