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沙家浜湿地绿色实践展现“两山”理念智慧
8月,江苏常熟沙家浜芦苇荡湿地,水波潋滟,水草丰美,白鹭轻点碧波。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这片浸润着革命历史文化的红色土地,正以其绿意盎然的蜕变历程,向世人展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澎湃力量,书写着“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
沙家浜湿地一泓碧水生机盎然 王任翔摄
在革命年代,纵横交错的芦苇荡是天然的屏障与战场。随着时代变迁,湿地萎缩、水质恶化等问题凸显,沙家浜人深刻意识到,这片绿水青山既是历史见证,更是发展根基。
近年来,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科学划定生态保育区,有序推进退渔还湿工作,累计恢复湿地原生地貌千余亩。实施水系连通与水位调控,让死水变活水,生态驳岸替代硬质堤坝。实施外来物种防控,科学引入本土沉水、浮叶植物,构建起强大的水下森林净化系统。
政府坚守生态红线,实施严格监管;科研机构深度参与,提供技术支持;渔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每日巡护,周边村民减少农药使用……沙家浜湿地生态的蝶变,是多方合力守护的成果。
如今,湿地保育区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Ш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Ⅱ类标准,构建起完整的“芦苇—水体—水生生物—鸟类”生态链,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与生态“绿肺”。
监测显示,沙家浜湿地鸟类从修复初期69种跃升至18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9种。水雉、斑嘴鸭等纷纷在此育雏,成为湿地生态改善的最佳注脚,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沙家浜始终探索如何在守住绿水青山后转化为金山银山。多年来,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已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高效转化的特色路径,成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依托湿地风光与红色底蕴,沙家浜打造集观光、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游客乘舟穿行芦苇迷宫,栈道观鸟识草,日间观赏大型实景演出《芦荡烽火》,夜间沉浸式体验“横泾不夜天”……湿地年均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引擎。
水清岸绿的湿地生态环境,也让“鱼米之乡”韵味得到升华。沙家浜鼓励周边农户发展“湿地+”生态种养模式,不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更产出清水大闸蟹、芡实、莲藕、有机稻米等优质绿色农产品。
2024年,沙家浜推出“绿色目的地计划”,游客购买含5斤碳信用的“绿色门票”可抵消碳足迹并获得“碳中和旅行者”证书。这种将湿地碳汇转化为可交易产品的方式,为全国碳普惠提供范例。
沙家浜还创新融合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水乡文化,借助湿地科普馆、自然学校等载体,持续向公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开展湿地研学活动、寻声之旅摄影大赛、“湿地蓝花季”“芦苇文化周”“大闸蟹美食文化季”等常态化、品牌化活动,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中提升文化认同,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
沙家浜湿地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两山”理念的智慧。保护生态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走向更高质量的未来。沙家浜将继续坚定践行“两山”理念,以更高标准保护好一方水土,以更大魄力探索价值转化路径,以更深情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湿地新画卷。(殷玉婷 辛俊辰)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