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生态合伙人”守护绿水青山
湖州市公安局南太湖新区分局民辅警到果园开展警务服务。吴增耀摄
湖州市长兴县美丽乡村风景。陈海伟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浙江省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当地公安机关在这片土地的绿水青山间,不断探索护航绿色发展的新型警务模式,助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编 者
太湖水碧波荡漾,莫干山浮岚暖翠。
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2020年开始创新探索生态警务机制,护航绿色发展。
从巡一条河,到守一座山,如今湖州的生态警务已经覆盖了湖泊、矿区、林田、路段等重点生态资源,一共有2185名生态警长巡逻在9380公里河道、157个水库以及主要林区矿区,找问题、查线索、除隐患、护发展。
“我们以生态警务机制牵动各部门协同共治,实现生态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单一执法到多元共治的创新,推动形成全域联动、全民守护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湖州市公安局党委专职副书记马骁说。
推进跨部门协同合作
一线处警时间平均缩短1/3
“生态执法涉及20余个部门、150余类执法事项,在面临具体执法任务时,有时存在边界模糊、权责不清等情况,各部门间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湖州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副支队长赵骏说,“九龙治水”曾是很多地方生态治理的症结。
针对执法力量薄弱、部门多头分管等问题,湖州公安探索生态共治中心建设,公安、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共同入驻,围绕治气、治水、治矿等成立专班,各部门联合巡查、联合会商、联合执法。
“有人私自开挖砂石料,并用工程渣土回填。”2025年1月15日,一条举报线索引起了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值班人员的警觉,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将情况流转给治矿专班。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综合执法、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人员马上前往现场。
来到案发地,只见河边俨然已有2个直径约10米的大坑,坑内有大量的水泥块、渣土等固体废物。
究竟有多少砂石料被私自开挖?倾倒废物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对周围土壤是否产生污染?围绕一系列问题,公安、交通运输、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各司其职,开展调查取证,同时查找违法人员。
当天下午,仅用不到1小时就锁定了7名违法人员。当事人身份明确后,在生态共治中心统筹下,多部门联动,快速查明事实并作出处罚,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非法采矿的违法行为进行罚款,公安机关对非法倾倒固体废物的违法行为人采取行政拘留措施。
“共治中心成立后,不同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办案衔接更加顺畅,跨部门联勤执法效率大幅提升。”安吉县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民警王全德说。
“共治中心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大本营,这里汇聚了执法主体、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等各类实战资源。”安吉县公安局天荒坪派出所民警、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张忠心介绍,巡查中,如果发现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线索,会第一时间流转给相应责任部门,遇到工作站解决不了的难题,将及时上报给共治中心,由中心统一调度统筹。
截至目前,湖州全市共有6个生态共治中心、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在生态共治中心和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的牵头下,2020年以来湖州市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生态领域统一行动775次,一线处警时间平均缩短1/3,风险隐患发现率平均提升40%。
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
打出联勤共治组合拳
一湖跨两省,一站连两地。在湖州市织里镇,有一个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向东走50米便是江苏省苏州市七都镇。
工作站处于江苏、浙江交界的“联管核心区”,一共9.2平方公里,这里地处两省交界,有时会面临“三不管”的尴尬。
“以前遇到跨地域的执法检查,常常摸不准,既怕越界、又怕缺位,管起来没底气。”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徐建根说。
一起案件的发生,推动了当地探索创建跨省生态警务联勤机制。
2020年4月,有群众举报,织里镇某村的一间小作坊常有刺鼻气味飘出。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发现刺鼻气味来自一种有毒的废甲酯油。泄漏的废甲酯油,已经对周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小作坊处于两省交界,违法行为的“黑色”产业链又涉及多地,如何进一步沟通侦办?这让执法民警犯了难。
“案件引起了两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了联合办案小组,一起辗转多地侦查取证。”办案民警阮亮介绍。
经查,犯罪嫌疑人低价从外省非法收购废甲酯油,经简单处置后,作为“燃料油”转卖。而这些“燃料油”在焚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办案小组丝毫不敢松懈,协同奋战。终于,在两地公安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起盘踞多地的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跨省案件被成功侦破。
“为了躲避警方,钻监管的空子,我们特意将加工厂建在了两省交界处,地点非常偏远隐蔽。”涉案人员张某承认。
阮亮介绍:“联合办案小组有效解决了侦查沟通成本高、办案手续复杂等制约办案效率的难题。”
为总结此次成功经验,推动高效办理跨省案件,两地制定了《织里、七都两地生态治理合作框架协议》,公安、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消防、市场监管等7个职能部门签订了跨省生态治理备忘录,携手守护太湖流域生态安全。
有了机制,如何落地?于是,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应运而生。
2021年9月,湖州市公安局织里分局建立起这个长三角地区首个跨省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在实际执法层面解决跨区域生态共治问题。
“以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为依托,两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入驻,每季度以风险预警、情况通报、联席会议等形式,共享两地重点保护区域动态、政策调整、警情案件等信息,保持常态化沟通协作。”徐建根介绍,工作站成立以后,环太湖毗邻区处警用时平均减少1/3。
如今,在湖州,类似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的跨区域协同机制还有很多。比如,聚焦环太湖区域,开展打击非法捕捞的一件事执法协同机制;聚焦大运河区域,开展打击船只淤泥偷排的协同整治机制;聚焦“幸福母亲河”,在大荡漾、西山漾、浒溪等河道水域开展联防联治工作机制,这一系列协同机制的组合拳,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保护太湖生态和谐的合力。
调动社会协同积极性
持续扩大生态警长“朋友圈”
西苕溪两旁绿植环绕,树荫下视野开阔,太阳下山后,当地群众常会聚在溪边纳凉。
7月的一个傍晚,湖州市公安局南太湖新区分局杨家埠派出所民警陈飞与往常一样,来到西苕溪开始日常巡逻。
“最近集市上来了两个陌生的鱼贩子,称自己卖的是太湖野生的鱼虾,也不知是真是假。”看到陈飞,有人赶紧反映发现的情况。
陈飞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太湖正在禁捕期,怎么有野生鱼虾?带着疑问,他叫上几个同事在西苕溪沿岸展开排查。
经过连续蹲点,一天凌晨,陈飞突然看到芦苇丛中有几束晃动的灯光,走近一瞧,发现5个身影正吃力地往岸上拖拽渔网。
陈飞和同事迅速跑上前,当场将5名正在非法捕捞的不法分子抓获,查获百余斤鱼虾和一批捕捞工具。
“这几年辖区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老百姓对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哪里稍有异常,大家都会敏锐发现,第一时间给我们提供线索。”陈飞说。
巡河岸、走田头、访村民,365天山水守望。在湖州,有一批像陈飞一样的生态警长,他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巡山、护水、守林,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生态环境的监督员,持续扩大生态警长“朋友圈”。
在安吉县红庙村,有个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深蓝计划”咖啡馆。
湛蓝的湖水、摇曳的花草,随处都是风景。然而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多年的矿坑,经过修复和开发,如今焕然一新,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与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深蓝计划”由湖得名、因湖获利,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由此,“深蓝计划”的创始人程铄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生态义警,“深蓝计划”也成为湖州公安首批生态警务联盟成员单位之一。在程铄钦看来,保护好生态,生态就会做出回馈,“我既是生态的保护者,更是受益者。”
近年来,湖州公安创新构建“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的生态守护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推动形成了“生态引流—产业增效—全民守护”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公安从公安机关的职能优势出发,打破‘就保护而保护’的观念,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通过技术、体制、运行模式等全方位变革,探索建立生态警务机制,助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湖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宏亮说。
(记者张天培)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