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
日前拍摄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景色。新华社记者毛竹摄
身处绿水青山、捧上金山银山,然而,潘文革、潘春林至今忘不掉,20年前呼吸里都是粉尘的味道。
潘氏堂兄弟所在的浙江安吉余村,早年间炸山采石、建水泥厂,全村280多户,一半左右在矿区务工。
“炮声震得地皮发颤,村子上空飞沙走石,常年不敢开窗。连生命力顽强的山笋,也长得一年比一年小。”村民回忆,“短短几年,就有5名矿工遇难。”
堂哥潘文革,在余村当了22年村干部。2003年到2005年,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村里陆续关停了3座矿山、1家水泥厂。没了“吃饭的家伙”,村集体年收入从300万元直线下滑到20万元。
“有村民甚至拿着碗筷,到村委会门口敲得‘咣当咣当’响。往后的路咋走?大家都很迷茫。”潘文革说。
潘文革爱记笔头账。日记本上,“2005年8月15日”那页,重重地写着一行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那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顶着烈日来调研,高度评价余村做法:“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习书记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逆城市化会更加明显,一些人可能更喜欢住在农村或郊区。到那时候,安吉更是一块宝地。”潘文革在现场,牢牢记下了“逆城市化”这个新鲜词,“他还对大家说,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一定不要再去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席话拨云见日。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
堂弟潘春林听说后,心里透亮了。
“以前在矿山开拖拉机,一进矿区心就提到嗓子眼,生怕掉下块石头来。”潘春林摸了摸眉角一道旧疤,那是被炸飞的矿石划伤的:“拿命换钱不行,必须换个活法。”
关停矿山后,潘春林背债60多万元,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乐——“春林山庄”。“这么干会不会是‘傻大胆’?”他睡不着觉,大把掉头发。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村里传开,他才吃下了“定心丸”。
余村,因天目山支脉余岭而得名。青山绵延,绿水逶迤,竹海叠翠。一脚踏入,感知的全是绿。
从2006年起,余村盘点账上不多的“余粮”,咬咬牙治理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挖矿破坏的山体得到修复,溪边杂乱的违章建筑逐步拆除,被运输车碾得坑坑洼洼的村道修整一新……矿区又成了景区。
“我堂哥潘文革他们村两委班子,凑钱买了辆大巴,到上海、江苏招揽客源,分给村里的农家乐。”潘春林说,自己揣着广告单,隔三差五往上海跑,专往中高档小区、老人多的广场钻,还在报上刊登“豆腐块”小广告。
“登一次‘豆腐块’,就能招来大半个月的客源,”精瘦干练的潘春林笑着说,“两年多,就把欠款基本还清了。”
矿山关停后,潘文革筹钱办起了竹筷厂。
“剖竹子、洗竹筷,会产生粉尘和污水;晾晒竹丝,也影响村容村貌。随着管理越来越严,生产线从8条减到4条,企业越来越不景气。在春林劝说下,我也开起了农家乐,没成想生意火得很!我们俩终于吃同一碗饭了。”潘文革说。
端“生态碗”、吃“旅游饭”的村民越来越多。跑运输的胡加兴,见溪水清了,回乡办起漂流;水泥厂工人姜志华,开上了景区观光车;矿工葛元德,和儿子创立“两山文创阁”,搞起石头艺术……到2019年,余村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是2005年的5倍多。
“‘卖风景’果真比‘卖石头’‘卖竹子’赚钱。”潘春林说,“余村人打心眼里感激当年习书记为我们指路,他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没想到真把总书记给盼来了!”说起那一天,潘春林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就在我这院子里,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总书记说‘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是希望我们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壮大‘美丽经济’,让绿色家底带来更多发展红利。”近些年,潘文革调到安吉县委党校,担任“两山”研学中心主任,他反复琢磨领悟总书记的话。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余村人又迈出了新步子。
从一村人“卖风景”,发展到更多人“卖风景”。
余村持续“扩容”,联动23个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大余村”。
在安吉山川乡的云上草原景区,青山如波浪翻滚,山间草甸似巨幅绿毯,缀满斑斓野花。清风过处,云雾袅袅,仿佛身处仙境。过去,从余村绕山路到这里要近1个小时;今年5月,索道建成运营,“云端直达”只需6分钟。
“余村的客源哗哗流到那里,辐射带动作用更明显。”作为天荒坪镇农家乐协会会长,潘春林很兴奋,“村与村‘距离’近了,共同富裕的‘步子’也大了!”
从单纯“卖风景”,发展到吸引创业“谋振兴”。
邻汇吧,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数智化选址和效果预估等服务。2023年10月,其总部从杭州迁入“大余村”。
“拉开窗帘,满眼翠绿、鸟鸣声声,好点子会‘咕噜噜’自动冒泡。”邻汇吧负责人李颖翀解释“下乡”的理由,“城里有的基础设施这里都有,城里没有的好山水这里也有。”
云梯科技、OKKA乡野骑行社……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入驻“大余村”。“绿色生态是‘大余村’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潘文革说,好环境吸引1200多名青年才俊来创业,催生了许多新业态,生态优势正深度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二十年,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壮大‘美丽经济’,我们兄弟俩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靠山。”潘文革很感慨。
余村多竹。阳光雨露下,新竹默默扎根,待力量攒足,便向着天空拔节生长,亭亭而立。
余村的绿色蝶变,何尝不是如此呢?(记者田俊荣 宋静思 林小溪采写;记者窦瀚洋参与采写)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20年守护“高原仙子”黑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