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八面镜”工作法推进深化林改
湖北省恩施市锚定“富民强市”发展目标,以深化集体林改为关键抓手,聚焦林地流转难、融资难等痛点难点问题,创新探索并深入运用“八面镜”工作法,深入释放林业潜能,精心勾勒生态美、百姓富的林业新画卷。
——“平面镜”照实情,明晰资源家底。恩施市全面开展集体林地资源“回头看”,利用高清遥感影像、实地勘测、档案比对等手段,彻底摸清全市425万亩林地的权属、面积、四至界限、资源状况及历史流转合同等基础信息,建立林地矢量化和林地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对确权登记的116万余份数据进行全面清理、纠错、整合,实现图、表、册一致,为改革后续举措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透视镜”析权属,穿透历史症结。恩施市运用“透视镜”思维,穿透复杂历史表象,组建市、乡、村三级工作专班和法律服务团,深入重点乡镇(办)排查梳理林权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化解95%以上的矛盾纠纷,明晰了产权主体。特别是对有山无证、有证无山、一山多证、交叉登记、联户共有等特殊情形进行重点排查,确保产权归属清晰、权能完整。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为姚家平水利工程的顺利落地提供了基础保障,为高铁项目的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
——“放大镜”抓细节,规范确权登记。恩施市林业局配合不动产登记机构严格执行不动产登记规范,优化林权登记流程,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严把申请、审核、勘界、公示、登簿、发证“六道关”,确保登记内容准确无误、程序合法合规。全面利用矢量化数据库,降低成本,减少办证时限。编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0问》,为林农和林业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南。
——“显微镜”定制度,精细合同管理。运用“显微镜”视角,聚焦微小且关键的矛盾堵点。恩施市将“三权分置”贯穿整个改革过程。基于生态公益林无法发挥经济效益的问题,提出林地有偿退出的理念,出台《恩施市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与处置管理办法》。建立工作例会、风险防控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健全激励约束和评价、绩效监督、考核管理三项机制,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强化流转合同、承包合同管理,规范使用2020版制式合同样本。
——“广角镜”谋全局,优化发展布局。运用“广角镜”视野,统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科学编制《恩施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5—2030年)》,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产业发展空间和集体林地经营方向。引导林权有序流转,促进规模经营。重点支持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碳汇等特色产业发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布局。重点打造5个示范基地、5个示范点和3个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
——“望远镜”看长远,创新经营机制。着眼林业可持续发展,以“望远镜”谋划长效经营机制。恩施市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模式,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林农发展产业;推广“国有林场+企业+林农”模式,盘活林地、林木、林生态资源,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国有林场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板桥镇穿洞村440亩集体林地有偿流转经营权发展林下板党,效果显著。同时,探索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盘活沉睡资源。
——“聚光镜”聚资源,精准施策赋能。恩施市统筹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等,重点向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业科技推广、林区基础设施改善、林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倾斜,提高示范带动能力。组建林业科技服务队,深入山头地块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林农科学经营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恩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线上线下平台,为1.63万亩林地流转提供便捷路径。
——“测量镜”评实绩,科学考核问效。设置林权明晰度、纠纷调处率、经营主体活力、林农增收幅度、森林资源增长等核心量化指标,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和林长制实绩考核重要内容。恩施市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对改革进展、政策落实、群众满意度进行监测评估。同时,开展工作“回头看”,全面完成所有既定目标。
“八面镜”工作法的深入实践,有力推动了恩施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深走实,产权基础更加牢固,经营活力显著增强,产业效益持续提升,资源保护更有成效,林区治理更加有效。全市累计培育家庭林场18个、林业专业合作社1378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8家,林地流转面积达12万亩,规模经营效益初步显现。202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65亿元,带动林农人均涉林收入增长6%。
下一步,恩施市将持续擦亮“八面镜”,在巩固上下功夫,持续完善林权数据库;在拓展上求突破,大力拓展林权权能;在提升上见实效,着力提升林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水平,巩固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张友全 汪惠蕾 杨光明)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