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绿色答卷 |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是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指明方向。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保护和发展的辩证统一。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协同共进。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和底线要求,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的资源供给,才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则是高水平保护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彰显,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大业中,林草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作为不可限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林草守护生态安全、培育绿色经济、传承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
通过长期努力,林草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森林面积与蓄积量连续40多年“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草原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修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林草资源保护监管向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方向快速转型,森林草原灾害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赋能动力强劲,林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林长制全面推行。林草产业尽显活力与潜力、释放惠民富民红利,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然而,林草保护与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不充分,体制机制不顺、动能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新征程上,必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开辟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发展哲学,考验着我们平衡保护与发展、协调当下与长远的智慧与定力。
要以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单一要素保护容易陷入“局部改善、整体退化”的治理陷阱,唯有系统性修复才能破解生态脆弱性叠加的困局。通过打破部门与地域壁垒,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实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协同增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更好地承载安全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当跨区域实现生态联防联治与栖息地保护联通同步推进,当孤岛化保护区经生态廊道重获有机联系,生物多样性存续便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维系——这正是生态安全屏障韧性与承载力的本质跃升。
要以产权革命激活绿色资源价值。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保护—发展”二元对立枷锁。传统模式下,生态保护被视为经济成本,因产权不明晰、价值核算机制不完善,进一步抑制了市场活力。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流转、碳汇交易等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使生态资源成为可定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产要素。此举重构了经济激励逻辑,为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当生态补偿精准覆盖管护成本与机会成本,当碳汇收益反哺森林资源管护主体,绿水青山的守护便从政策约束转成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
要以科技赋能推进高水平保护智能化。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林草资源精准监测,也难以推演百年生态变迁周期。唯有科技创新,才能突破生态治理的关键瓶颈难题,才能实现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I算法等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可以重构生态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可以带来治理精度、效能的数量级提升。当智能装备运用大幅度提高造林效率和成活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大大缩短火情应急响应时间、提升病虫害识别效率,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态智慧的融合,逐步推动林草治理进入精准化、可预期性新时代。
要以法治固本夯实永续发展生态根基。制度建设的核心在于锚定生态治理的长期稳定性与约束力。若无法强化法治刚性、严明责任追溯、健全法规体系,权责边界便会模糊,生态保护极易陷入“人治随人走,政策朝令夕改”的短效循环。进一步健全以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林草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国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落地,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则可以构建起更完善的林草制度体系,使生态屏障的构筑固化为全社会遵循的刚性契约与公共秩序。当生态指标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杠杠”,当毁林毁草的违法行为面临不可逃脱的法律责任,制度便完成了从外部强制到内生认同的价值转化,为绿水青山筑就最坚实的法治根基。
从“三北”工程锁住黄沙,到武夷山廊道连通孤岛;从福建林票唤醒青山,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云巡林”精准防护——林草行业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正日益 彰显。新征程上,唯以制度为犁深耕生态沃土,以科技为刃破题治理沉疴,以法治为盾严守生态红线,方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筑就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根基。(王爽宇)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从“两山”理念与实践看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