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尤溪将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位于闽中腹地的福建省尤溪县是“中国竹子之乡”。在这里,70.4万亩竹林正演绎着从传统资源到现代产业的华丽蝶变。
2024年,尤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竹产业总产值61亿元,带动就业7000余人,28万亩竹林获得国际FSC认证。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场以“三产融合”为引擎的产业革命,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将小竹子做成大产业”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科技革命
走进城西现代毛竹科技园,无人机正在竹林上空盘旋巡检。
“我们给每片竹林建立了数字档案。”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3382公里竹山道路和2.2万立方米灌溉系统、配合测土配方技术,毛竹单产提升30%。这种“硬核”培育模式,让尤溪毛竹年产量稳定在1650万根、鲜笋11.5万吨。
更值得关注的是已获得FSC认证的28万亩竹林。“这相当于拿到了欧美市场的通行证。”百棱竹业负责人表示,国际认证让企业出口产品溢价达20%。在洋中百竹生态科技园,科研人员正进行竹种质资源收集,目前已保存11属55种竹类资源,为产业升级储备“基因库”。
竹艺复兴
尤溪建立闽中(尤溪)绿色发展林业示范园,大力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布局。
在竹木加工集中区内,百棱竹业生产线一派繁忙。这里生产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年消耗毛竹600吨,强度堪比钢材,却有着天然的纹理美感,2024年产值突破2.5亿元大关,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技术总监展示着最新研发的竹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
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百余家企业分级加工。距此不远,沈辉集成材项目的智能机械臂正在精准拼接指接板,精度达0.02毫米。园区已集聚5家龙头企业,形成从竹胚板到高端家具的完整产业链,以竹根和竹梢开发的家居工艺品、竹根雕茶具等荣获国家级金奖。更引人注目的是,尤溪景竹家居的“竹钢”建筑模板已获得多国订单,还有民间“竹匠”们创造了171项专利。
多产融合
尤溪竹产业通过“资源培育+山水交响+精深加工+政策赋能”模式,实现从原材料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
在尤溪河畔,林相改造后的2000亩景观竹林成为网红打卡点。尤溪对接中铁十八局,开发竹缠绕管道等新型材料,让竹林经济走向“云端”。这种“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使竹产业效益放大了3倍以上。
周末,中仙镇的竹家居文旅小镇能接待上千人,游客们可以体验传统竹编工艺。竹制品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通过“专岗授学+跟岗见习”订单班模式,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人。永恒绿竹合作社则探索出“竹林+茯苓”套种模式,1800亩示范基地实现了“亩产千斤笋、万元药”效益。
洋中镇林业乡土专家林昭应投资建设了尤溪首个百竹生态科技园,拥有120多个竹种。为发展生态旅游,还将科技园建成集成果展示、旅游休闲基地于一体的农家乐园。
走出国门
尤溪竹产业通过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三产融合,成为全国竹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立木”品牌通过马德里国际注册,让尤溪县红树林木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成功打入23国市场。在全县品牌矩阵中,“尤溪绿竹笋”成为地理标志,估值达15.6亿元,10个省级以上品牌组成“出海舰队”。永丰茂纸业用竹纤维研发的环保餐具,正替代欧美超市的塑料制品。
瞄准打造全省竹制品出口基地目标,尤溪已完成对接上海康韶科技的碳纤维项目和杭州聚丰公司的全降解材料及制品项目,并与南京林业大学在尤溪共建海西竹业研究院,推动竹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突破。
2024年,全县竹产业出口额增长42%,尤溪竹产业的绿色故事正在国际市场传扬。
如今,尤溪竹产业已成为年产值60亿元的支柱产业,尤溪竹业进化史表明,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
当下,尤溪正在推进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516亩紫灵芝示范基地等新项目。“中国竹子之乡”尤溪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样本。正如一位老竹农所说,现在的竹子,真正能挑得起金山银山了。(蔡晓丽)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护林员贷,让梦想总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