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石门村民吃上“观鸟饭”走上“共富路”

2025-07-21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59

2023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这里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植被多样、生态良好。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湿地公园和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书记的到来,让石门村沸腾了起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迎来了高光时刻。

稀世珍鸟重现“江湖”

“蓝冠噪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对栖息地生态要求极为苛刻,石门村古树多、环境好,才能引来如此珍稀的鸟儿安家……”走进石门村,远远就能听到村里的护鸟志愿者、退休教师俞旺金,向游客讲解蓝冠噪鹛保护知识。

林与鸟民宿、伴月栖舍民宿、月上农家菜……在石门村,随处可见观鸟民宿和农家乐的招牌。“蓝冠噪鹛是种神奇的鸟儿,曾经消失近百年,直到2000年在秋口镇鹤溪村兵营林被重新发现,这一消息引发了世界轰动。”俞旺金介绍说,“很多游客都慕名前来观鸟,村里常年游人如织。民宿从前年仅有3家,发展到现在30家,可谓‘一群鸟儿富了一个村庄’。”

蓝冠噪鹛是《“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列为亟需重点拯救的48个濒危物种之一。如何保护蓝冠噪鹛、建设“蓝冠噪鹛之乡”?王村村党支部书记俞志金说,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向王村村委会支付地役权补偿金,王村村委会退出在供役地上的耕作、放牧、养殖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村民不得进入供役地,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蓝冠噪鹛繁殖栖息。“此举旨在促进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提质增效,呵护蓝冠噪鹛等稀世珍鸟。”俞志金表示。

2024年10月,婺源县自然资源局为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权利人)和秋口镇王村村民委员会(义务人)颁发了秋口镇月亮湾沙洲地役权《不动产登记证明》,这是江西省首张自然保护地地役权证。

婺源还整合多方力量,对月亮湾岸线进行修复,长度约3000米,建有小微湿地7个,裸露湿地生态修复面积约3公顷,为蓝冠噪鹛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更加适宜的栖息生境。

同时,当地还打造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步道等旅游景观,拍摄《生命之源》饶河源国家重要湿地专题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科普宣传周”等公益宣传活动,促进鸟类保护、湿地保护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多方举措齐力守护

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张琳介绍说,经初步统计,饶河源湿地公园内有湿地维管束植物58科、169属、217种,有野生脊椎动物410种,隶属于34目100科,种数占江西省已知脊椎动物总种数的47.8%。目前,湿地公园月亮湾沙洲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包括蓝冠噪鹛、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黄胸鹀,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如虎纹蛙、鸳鸯、中国瘰螈等,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作为湿地公园保育区所在地,秋口镇守土尽责,组建了专业护鸟技术队伍,创设“古树保护岗”“护鸟护绿岗”等党员服务“微岗位”,在蓝冠噪鹛繁殖地,常态化调控松鼠、赤腹鹰、松雀鹰等天敌种群,排除游客干扰,为珍禽构建安居乐园。 

为保护好蓝冠噪鹛这一神奇的鸟种,各方齐心协力。鄱阳县人民法院、婺源县人民法院联合婺源县林业局,在湿地公园设立饶河源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基地,国家林草局批复同意在江西省设立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全面提升蓝冠噪鹛保护研究水平。

“去年8月15日,江西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在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湖、秋口镇石门村揭牌建立。”婺源县林业局负责人吴进良介绍说,他们搭建了“智慧湿地”网络监管平台,建立了“林(河)长+警长+检察长”湿地管护机制,还与江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等,全力呵护“地球之肾”、保护稀世珍鸟。而今,通过开展户外调查监测,婺源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数量从250余只提升到了300余只,保护成效明显。

“观鸟经济”破圈出彩

蓝冠噪鹛的稀缺性催生了独特的生态旅游IP。石门村打造“沉浸式观鸟”体验项目,新建的10处隐蔽观鸟棚,采用伪装网设计,配备高倍望远镜和鸟类导览手册。每日限量接待50名游客,体验沉浸式观鸟,实行“预约制+专业向导”模式,既减少对鸟类的干扰,又提升生态附加值。

老家安徽的陈应娥嫁到石门村已有20多年,她曾在县城打过工,经营过鞋厂,如今回到村里干起了民宿生意。“村里观鸟旅游越来越火,乡亲们纷纷将自家房子改成民宿,我也投资30多万元,把家里7间房改成了精品民宿。”陈应娥笑着说,在自己家里赚钱,轻松自如。如今,石门村候车亭叫爱鸟亭、饭店叫爱鸟农庄、百货店叫安鹛、民宿叫蓝鹛,咖啡店、酿酒坊、茶舍、非遗馆等应有尽有,还不断推出米酒咖啡、噪鹛抱枕、飞羽书签、小鸟玩偶等特色旅游产品。

村民陈春红的民宿“蓝鹛栖月”还推出“观鸟套餐”,包含闻音辨鸟、鸟类手绘、云观鸟等定制服务,旺季时,民宿入住率达90%,年收入突破20万元。2024年,石门村观鸟旅游收入达240余万元,较之前增长50%。

围绕蓝冠噪鹛开发的“观鸟经济”正在破圈出彩。当地与高校合作推出“鸟类DNA项链”,游客可通过扫码查看佩戴鸟类的迁徙轨迹;联合文创企业开发噪鹛抱枕、飞羽书签、小鸟玩偶等20余款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云观鸟”直播平台吸引全球20万粉丝,衍生出的观鸟导游、鸟类摄影培训、观鸟研学、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年营收突破800万元。“我们正在申请‘蓝冠噪鹛’地理标志,未来计划推出主题邮票、纪念币、数字藏品等高端产品。”婺源文旅集团负责人张林华说。在婺源县,蓝冠噪鹛保护已超越单一物种保育范畴,成为撬动县域经济转型的生态支点。

“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拓宽

俞志金说,全村人口仅512人的石门村,去年接待观鸟游客50万人次,促使100余名村民吃上了“观鸟饭”,走上了“共富路”,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今年,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俞志金信心十足地说。随着石门村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村里,更多的时尚业态融入村民生活日常,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古老村落的生态资源令人着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益于蓝冠噪鹛保护带来的优美自然环境,婺源野生鸟类记录由2012年286种,增加到如今的36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86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4%和江西省鸟类种数的61%,婺源跻身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我们深入挖掘珍稀鸟类蕴藏的观赏价值、旅游价值、科考价值等可持续利用新形式,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吴进良表示,在婺源,由观鸟旅游衍生的户外背包、观鸟送餐、租车管家等“两山”转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全县年接待观鸟游客逾100万人次,年创观鸟经济效益逾亿元。

此外,为打响“婺源观鸟”旅游品牌,让“一群鸟儿富了一个村庄”的经验遍地开花,婺源还规划了全县四大观鸟区域,推出6条观鸟精品线路,培育20个生态观鸟基地(观鸟村),打造100家观鸟民宿,成立20家观鸟合作社(观鸟理事会),培育100名专业观鸟导游队伍等,引导3万多名百姓“坐享”观鸟旅游的经济效益,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吕富来 吴进开 钟南清)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安徽召开省级林长会议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