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新时代的绿色守望者

2025-07-04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13

在皖南群山间,青弋江蜿蜒而过,红色革命老区泾县的苍翠林海随风轻吟。这里的每一片绿叶,都浸润着生态护林员们用脚步丈量的忠诚与智慧。2018年以来,从绩效改革的薪火点燃希望,到信息化的运用筑就数字防线,再走上乡村振兴延展出的致富之路,在深化林长制改革浪潮中,一支扎根乡土的护林队伍,在青山绿水间不断书写着新时代山水的生态答卷。

薪火:从“泥饭碗”到“金制度”

晨曦微露,昌桥乡生态护林员姚根生已背上水壶、揣着记录本,踏上巡山路。他记得从前乡村生态护林员的报酬“像泥巴糊的饭碗,稍稍掺点水就没了”。有人因收入微薄中途离开,有人守着林子却也只是敷衍了事,更多的是考虑怎么在外多挣些钱。直到2018年,泾县一纸新规点燃希望:生态护林员报酬改为“80%基础+20%绩效”,资金由中央和县级财政保障,而日常考核交给最懂山林的村干部。

“现在每月底,村支书老叶带着我们开评议会,谁巡山里程多、谁火险隐患报得勤,大伙儿心里都亮堂。”姚根生抚摸着“省级优秀护林员”证书——这是他用连续3年零火情换来的荣誉。而隔壁村的一位护林员却因两次漏报山边田用火,被扣发绩效报酬。“山不会说话,但制度长了眼睛。”姚根生望着层叠的杉树林,声音里透着敬畏。

如今,泾县676名护林员中,14人戴着省市县级优秀生态护林员的勋章,42人因种种原因考核不合格被处罚乃至清退。林长制改革以来,护林管理累计1.5万元奖励与3.4万元罚金,像一杆无形的秤,称量出护林责任的分量。

破局:数据浇筑的“防渗墙”

在泾县林长办,副主任陈宏群盯着电脑屏幕,一条红色预警突然弹出:“生态护林员李某某户籍已注销,补贴申领异常!”3年前,这样的事曾让他焦头烂额——黄村镇黄村村一位生态护林员去世后,在他的护林补贴卡里家属多领了2个月补贴,直到审计组进山详细调查后才发现。

转机来自2021年。泾县打通公安、民政、财政、林业的“数据经脉”,惠农补贴“一卡通”与户籍系统实时联动。此刻,陈宏群轻点鼠标,李某某的申领信息瞬间冻结。“过去靠人盯人,现在数据‘站岗’,连山风都钻不过漏洞。”她笑道。这套预警系统如同林间的“电子哨兵”,已拦截8起冒领事件,护林资金从此“滴水不漏”。

而在桃花潭镇,护林员朱德芳举着手机感慨:“以前填报表要跑镇里交材料,现在巡山发现虫害,拍张照上传,县里专家立马在线支招。”数字化的触角,正将孤立的护林岗哨织成一张智慧护林网。

共富:青山背后的温度

暮春时节,茂林镇的竹园里,生态护林员赵春生带着村民给村里的1000多亩林下黄精除草。“考核严了,但林业局请专家教我们竹林下套种黄精,每亩多挣2000多块钱。”“现在,不是我一个人在护林了,乡亲们都抢着把这片林子看好!”他弯腰拨开土层,露出肥硕的黄精。不远处,村支书正组织年度护林评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老赵巡山里程累计1800公里”“发现报告野火3次”……

现在,连七旬老汉刘大爷都成了“编外护林员”。去年5月份,发现森林火情线索上报后,县里额外奖励他200元“生态贡献金”。“山是大家的,守好了人人有份!”老人布满皱纹的眉目里洋溢着自豪。

从小小护林绩效改革的星火希望到数字防线的铜墙铁壁,再到走向乡村共富的康庄大道。泾县生态护林员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山林小道上的脚印与现代数据流的轨迹。他们用制度创新破解“护林”的难题,以信息赋能“守山”的纯粹,让科技解码“共富”的密码。在这里,守护不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一场全民接力的共生之舞。

当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泾县山路上生态护林员的收音机里传来悠扬的黄梅调。此刻,制度与人性共振,传统与科技共生,奏响了一曲属于新时代的绿色长歌。(曹之高 卜良高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内蒙古阿尔山打造温泉疗养度假目的地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